摘要 | 第6-7页 |
Abstract | 第7-8页 |
第1章 绪论 | 第12-21页 |
1.1 问题的提出 | 第12页 |
1.2 国内外研究现状 | 第12-18页 |
1.2.1 软弱地层隧道的基本力学特征 | 第12-14页 |
1.2.2 软弱地层隧道施工及基底加固现状 | 第14-16页 |
1.2.3 群桩力学效应及承载性能 | 第16-18页 |
1.3 主要研究内容 | 第18页 |
1.4 依托工程 | 第18-21页 |
第2章 基底深厚软弱地层改良前后隧道力学行为 | 第21-38页 |
2.1 无地基改良下的隧道结构体系数值模拟 | 第21-30页 |
2.1.1 基本假设 | 第21页 |
2.1.2 数值模型 | 第21-23页 |
2.1.3 不同开挖步计算结果分析 | 第23-30页 |
2.2 地基群桩改良后隧道结构体系数值模拟 | 第30-37页 |
2.2.1 基本假设 | 第30-31页 |
2.2.2 数值模型 | 第31-32页 |
2.2.3 不同开挖步计算结果分析 | 第32-37页 |
2.3 本章小结 | 第37-38页 |
第3章 群桩与衬砌支护联合承载体系优化设计 | 第38-58页 |
3.1 不同桩长 | 第38-43页 |
3.1.1 各监测点计算结果 | 第39-41页 |
3.1.2 不同桩长下群桩-衬砌支护联合承载体系计算结果 | 第41-43页 |
3.2 不同桩径 | 第43-47页 |
3.2.1 各监测点计算结果 | 第43-46页 |
3.2.2 群桩-衬砌支护联合承载体系计算结果 | 第46-47页 |
3.3 不同桩基横距 | 第47-51页 |
3.3.1 各监测点计算结果 | 第48-51页 |
3.3.2 不同桩基横距下群桩-衬砌支护联合承载体系计算结果 | 第51页 |
3.4 不同桩基纵距 | 第51-55页 |
3.4.1 各监测点计算结果 | 第52-55页 |
3.4.2 不同桩基纵距下群桩-衬砌支护联合承载体系计算结果 | 第55页 |
3.5 本章小结 | 第55-58页 |
第4章 群桩与衬砌联合承载体系受力简化模型 | 第58-90页 |
4.1 MATLAB与曲线拟合 | 第58-59页 |
4.2 不同桩长 | 第59-70页 |
4.2.1 不同桩长下群桩荷载分布 | 第59-69页 |
4.2.2 拟合函数系数 | 第69-70页 |
4.3 不同桩径 | 第70-77页 |
4.3.1 不同桩径下群桩荷载分布 | 第71-76页 |
4.3.2 拟合函数系数 | 第76-77页 |
4.4 不同桩基横距 | 第77-84页 |
4.4.1 不同桩基横距下群桩荷载分布 | 第78-83页 |
4.4.2 拟合函数系数 | 第83-84页 |
4.5 不同桩基纵距 | 第84-89页 |
4.5.1 不同桩基纵距下群桩荷载分布 | 第85-88页 |
4.5.2 拟合函数系数 | 第88-89页 |
4.6 本章小结 | 第89-90页 |
第5章 列车振动荷载下隧道基底改良前后对比研究 | 第90-109页 |
5.1 高速列车振动对隧道结构的动力学响应理论研究 | 第90-92页 |
5.1.1 国内外研究现状 | 第90-91页 |
5.1.2 列车振动分析方法 | 第91-92页 |
5.2 无地基改良下高速列车振动对隧道结构的动力响应分析 | 第92-99页 |
5.2.1 基本假设 | 第92页 |
5.2.2 数值模型 | 第92-94页 |
5.2.3 结果分析 | 第94-99页 |
5.3 地基群桩改良后高速列车振动对隧道结构的动力响应分析 | 第99-104页 |
5.3.1 数值模型 | 第99-100页 |
5.3.2 结果分析 | 第100-104页 |
5.4 基于列车运营时的中桩与边桩的对比分析 | 第104-108页 |
5.4.1 桩顶响应应力 | 第104-106页 |
5.4.2 桩顶响应加速度 | 第106-107页 |
5.4.3 桩顶竖向沉降 | 第107-108页 |
5.5 本章小结 | 第108-109页 |
第6章 结论与展望 | 第109-112页 |
6.1 主要结论 | 第109-111页 |
6.2 建议与展望 | 第111-112页 |
致谢 | 第112-113页 |
参考文献 | 第113-117页 |
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参加科研情况 | 第117页 |
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参加的科研项目 | 第117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