摘要 | 第6-7页 |
Abstract | 第7-8页 |
第一章 绪论 | 第12-18页 |
1.1 研究背景 | 第12页 |
1.2 研究目的和意义 | 第12-13页 |
1.3 国内外研究现状 | 第13-15页 |
1.3.1 国外研究现状 | 第13-14页 |
1.3.2 国内研究现状 | 第14页 |
1.3.3 “一颗印”民居研究现状 | 第14-15页 |
1.4 研究方法与写作线索 | 第15-17页 |
1.4.1 研究方法 | 第15-16页 |
1.4.2 写作线索 | 第16-17页 |
1.5 研究框架 | 第17-18页 |
第二章 “一颗印”历史发展及课题缘起 | 第18-24页 |
2.1 关于民居 | 第18页 |
2.2 “一颗印”民居概况 | 第18-20页 |
2.3 “一颗印”当下处境分析 | 第20-22页 |
2.3.1 “一颗印”当下处境 | 第20-21页 |
2.3.2 “一颗印”当下面临的困境 | 第21-22页 |
2.4 研究中监造的意义 | 第22-24页 |
2.4.1 国内外建筑师职业范围比较 | 第22-23页 |
2.4.2 对理论研究的检验与补充 | 第23-24页 |
第三章 “一颗印”的适应性研究 | 第24-34页 |
3.1 适应性概念释义 | 第24页 |
3.2 “一颗印”的环境适应性研究 | 第24-26页 |
3.2.1 地理环境适应性 | 第24-25页 |
3.2.2 气候环境适应性 | 第25-26页 |
3.3 “一颗印”的空间适应性研究 | 第26-28页 |
3.3.1 室外空间适应性 | 第26-27页 |
3.3.2 室内空间适应性 | 第27-28页 |
3.3.3 “灰”空间适应性 | 第28页 |
3.4 “一颗印”的技术适应性研究 | 第28-32页 |
3.4.1 结构适应性 | 第28-29页 |
3.4.2 构造适应性 | 第29-30页 |
3.4.3 材料的适应性 | 第30-32页 |
3.5 “一颗印”的文化适应性研究 | 第32页 |
3.6 本章小结 | 第32-34页 |
第四章 研究型设计实践——富民红印庄园规划建筑设计 | 第34-62页 |
4.1 关于都市农庄 | 第34页 |
4.2 项目概况 | 第34-36页 |
4.2.1 区位分析 | 第34-35页 |
4.2.2 场地及周边分析 | 第35-36页 |
4.2.3 建设目标 | 第36页 |
4.2.4 设计依据 | 第36页 |
4.3 设计策略 | 第36-44页 |
4.3.1 再现“一颗印” | 第36-37页 |
4.3.2 场地适应性应用 | 第37-40页 |
4.3.3 技术适应性应用 | 第40-42页 |
4.3.4 空间适应性应用 | 第42-44页 |
4.4 设计方案 | 第44-53页 |
4.5 方案分析 | 第53-55页 |
4.5.1 功能分析 | 第53-54页 |
4.5.2 流线分析 | 第54-55页 |
4.5.3 建筑构成 | 第55页 |
4.6 实际建造检验 | 第55-62页 |
第五章 设计总结 | 第62-68页 |
5.1 传承与更新 | 第62页 |
5.2 类“一颗印” | 第62-65页 |
5.3 在地设计 | 第65页 |
5.4 反思与不足 | 第65-68页 |
致谢 | 第68-70页 |
参考文献 | 第70-72页 |
附录A: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目录 | 第72-74页 |
附录B:图片索引 | 第74-78页 |
附录C:当地村民访谈 | 第78-79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