摘要 | 第6-7页 |
Abstract | 第7-8页 |
第一章 引言 | 第13-21页 |
1.1 数量性状的遗传特点 | 第13-14页 |
1.2 QTL定位方法的简介 | 第14-16页 |
1.2.1 QTL定位的作图群体 | 第14页 |
1.2.2 QTL定位的分子标记 | 第14-15页 |
1.2.3 QTL定位的方法和统计作图软件 | 第15页 |
1.2.4 提高QTL检测功效的途径 | 第15-16页 |
1.3 不同种植密度对玉米重要农艺性状的影响 | 第16-17页 |
1.4 玉米重要农艺性状的研究进展 | 第17-19页 |
1.4.1 玉米主要茎秆性状的研究进展 | 第17页 |
1.4.2 玉米主要穗上位叶部性状的研究进展 | 第17-18页 |
1.4.3 玉米雄穗相关性状的研究进展 | 第18-19页 |
1.5 本试验研究的目的及意义 | 第19-21页 |
1.5.1 本研究的目的意义 | 第19页 |
1.5.2 本研究的主要内容 | 第19-20页 |
1.5.3 本研究的技术路线 | 第20-21页 |
第二章 亲本及RIL群体表型遗传特性分析 | 第21-38页 |
2.1 材料与方法 | 第21-22页 |
2.1.1 试验材料 | 第21页 |
2.1.2 田间试验设计 | 第21页 |
2.1.3 田间调查项目、工具和标准 | 第21页 |
2.1.4 数据分析方法 | 第21-22页 |
2.2 主要茎秆性状的结果与分析 | 第22-25页 |
2.2.1 茎秆性状的亲本及其RIL群体描述性分析 | 第22-23页 |
2.2.2 茎秆性状的正态分布性检验及相关分析 | 第23-24页 |
2.2.3 茎秆性状的联合方差及遗传力分析 | 第24-25页 |
2.3 穗上位叶部性状的结果与分析 | 第25-32页 |
2.3.1 穗上位叶部性状的亲本及其RIL群体描述性分析 | 第25-26页 |
2.3.2 穗上位叶部性状的正态分布性检验及相关分析 | 第26-27页 |
2.3.3 穗上位叶部性状的联合方差及遗传力分析 | 第27-28页 |
2.3.4 穗上位叶面积的最优遗传模型分析 | 第28-32页 |
2.3.4.1 穗上位叶面积的最优遗传模型选择与适合性检验 | 第28-31页 |
2.3.4.2 穗上叶叶面积的最优模型遗传参数估计 | 第31-32页 |
2.4 玉米雄穗相关性状的结果与分析 | 第32-36页 |
2.4.1 雄穗相关性状的亲本及其RIL群体描述性统计 | 第32-33页 |
2.4.2 雄穗相关性状的正态分布性检验及相关分析 | 第33-35页 |
2.4.3 雄穗相关性状的联合方差及遗传力分析 | 第35-36页 |
2.5 讨论 | 第36-38页 |
2.5.1 茎秆性状的表型遗传特征讨论 | 第36页 |
2.5.2 穗上位叶部性状的表型遗传特征讨论 | 第36-37页 |
2.5.3 雄穗相关性状的表型遗传特征讨论 | 第37-38页 |
第三章 玉米重要农艺性状的QTL定位分析 | 第38-75页 |
3.1 材料与方法 | 第38-39页 |
3.1.1 试验材料、田间试验设计和调查项目 | 第38页 |
3.1.2 数据分析方法 | 第38页 |
3.1.3 遗传图谱构建 | 第38页 |
3.1.4 QTL定位分析方法 | 第38-39页 |
3.2 不同环境下QTL定位结果与分析 | 第39-57页 |
3.2.1 玉米主要茎秆性状不同环境下QTL定位分析 | 第39-45页 |
3.2.1.1 2014 年春主要茎秆性状QTL定位分析 | 第39-41页 |
3.2.1.2 2014 年冬主要茎秆性状QTL定位分析 | 第41-43页 |
3.2.1.3 2015 年春主要茎秆性状QTL定位分析 | 第43-45页 |
3.2.2 玉米主要穗上位叶部性状不同环境下QTL定位分析 | 第45-51页 |
3.2.2.1 2014 年春主要穗上位叶部性状QTL定位分析 | 第45-47页 |
3.2.2.2 2014 年冬主要穗上位叶部性状QTL定位分析 | 第47-49页 |
3.2.2.3 2015 年春主要穗上位叶部性状QTL定位分析 | 第49-51页 |
3.2.3 玉米雄穗相关性状不同环境下QTL定位分析 | 第51-57页 |
3.2.3.1 2014 年春雄穗相关性状QTL定位分析 | 第51-54页 |
3.2.3.2 2014 年冬雄穗相关性状QTL定位分析 | 第54-56页 |
3.2.3.3 2015 年春雄穗相关性状QTL定位分析 | 第56-57页 |
3.3 BLUP预测值QTL定位结果与分析 | 第57-64页 |
3.3.1 玉米主要茎秆性状BLUP预测值QTL定位分析 | 第57-60页 |
3.3.2 玉米穗上位叶部性状BLUP预测值QTL定位分析 | 第60-62页 |
3.3.3 玉米雄穗相关性状BLUP预测值QTL定位分析 | 第62-64页 |
3.4 玉米重要农艺性状的上位性互作分析 | 第64-65页 |
3.5 讨论 | 第65-75页 |
3.5.1 重要农艺性状的表型遗传特征讨论 | 第65-69页 |
3.5.1.1 茎秆相关性状表型遗传特征讨论 | 第65页 |
3.5.1.2 穗上位叶部性状表型遗传特征讨论 | 第65-66页 |
3.5.1.3 雄穗相关性状表型遗传特征讨论 | 第66-69页 |
3.5.2 重要农艺性状的QTL定位比较讨论 | 第69-74页 |
3.5.2.1 茎秆相关性状的QTL定位比较讨论 | 第69-71页 |
3.5.2.2 穗上位叶部性状QTL定位比较讨论 | 第71-73页 |
3.5.2.3 雄穗相关性状QTL定位比较讨论 | 第73-74页 |
3.5.3 上位性互作QTL遗传分析讨论 | 第74-75页 |
第四章 全文结论 | 第75-77页 |
4.1 玉米重要农艺性状的表型及遗传模型分析 | 第75页 |
4.2 重要农艺性状QTL定位分析 | 第75-77页 |
参考文献 | 第77-83页 |
附录 | 第83-85页 |
致谢 | 第85-86页 |
作者简历 | 第86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