首页--工业技术论文--建筑科学论文--建筑设计论文--一般性问题论文--设计原理、原则和管理工作论文

基于环境适应性的滨江文化建筑设计研究

摘要第5-6页
ABSTRACT第6-7页
第1章 绪论第10-23页
    1.1 研究课题背景第10-13页
        1.1.1 河流与城市的发展第10-11页
        1.1.2 滨江区的历史变革及影响第11-12页
        1.1.3 滨江区与文化建筑结合的现实意义第12-13页
    1.2 研究的范畴与内容第13-16页
        1.2.1 概念的界定第13-15页
        1.2.2 研究的内容第15-16页
    1.3 研究的现状、目的及意义第16-20页
        1.3.1 研究的现状第16-19页
        1.3.2 研究的目的第19页
        1.3.3 研究的意义第19-20页
    1.4 研究的方法和框架第20-23页
        1.4.1 研究方法第20-22页
        1.4.2 研究框架第22-23页
第2章 滨江文化建筑与环境的作用关系第23-29页
    2.1 环境适应性理论的认识第23-25页
        2.1.1 环境适应性理论的来源与发展第23-24页
        2.1.2 环境适应性设计的思维模式第24-25页
    2.2 滨江建筑、人与滨江环境的关系第25页
    2.3 文化建筑因滨江环境而产生的特殊性第25-28页
        2.3.1 滨江文化建筑的亲水性第26-27页
        2.3.2 滨江文化建筑的公共性第27-28页
        2.3.3 滨江文化建筑的防洪减灾需求第28页
    2.4 本章小结第28-29页
第3章 河流环境对滨江文化建筑的影响因素第29-51页
    3.1 物理影响因素第29-43页
        3.1.1 滨江区水域尺度差异第29-32页
        3.1.2 滨江区的微气候环境第32-35页
        3.1.3 滨江区的地形地貌环境第35-39页
        3.1.4 滨江区的水文环境第39-42页
        3.1.5 滨江区的生态景观环境第42-43页
    3.2 人文影响因素第43-50页
        3.2.1 水环境的人文艺术价值第43-44页
        3.2.2 人对水环境的亲水性第44-47页
        3.2.3 滨江区的社会价值第47-49页
        3.2.4 滨江区的商业价值第49-50页
    3.3 本章小结第50-51页
第4章 滨江文化建筑设计原则与策略第51-98页
    4.1 环境适应性设计原则第51-54页
        4.1.1 融入城市空间环境的整体性原则第51-52页
        4.1.2 尊重自然滨江环境的生态性原则第52-53页
        4.1.3 适应河流水文特征的安全性原则第53页
        4.1.4 传承延续城市文脉的地域性原则第53-54页
    4.2 环境适应性设计策略第54-96页
        4.2.1 适应水域尺度的建筑整体布局第54-61页
        4.2.2 适应地形的建筑接地模式第61-67页
        4.2.3 适应水文的驳岸处理第67-72页
        4.2.4 适应景观的建筑空间设计第72-77页
        4.2.5 体现亲水性的建筑形体与过渡空间设计第77-92页
        4.2.6 尊重滨江区文脉的建筑地域性表达第92-96页
    4.3 本章小结第96-98页
第5章 案例分析与设计展望第98-110页
    5.1 长沙滨江文化园(“三馆一厅”)第98-105页
        5.1.1 项目概况第98页
        5.1.2 环境适应性设计的表达第98-105页
    5.2 当代滨江文化建筑适应性设计趋势第105-109页
        5.2.1 “海绵城市”理念的建筑实践第105-106页
        5.2.2 建筑“地域性”的再思考第106-107页
        5.2.3 建筑开放空间的人文关怀第107-109页
    5.3 本章小结第109-110页
结语第110-113页
    5.4 本文研究总结第110-112页
    5.5 文章不足与研究展望第112-113页
参考文献第113-115页
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第115-116页
致谢第116-117页
附件第117页

论文共117页,点击 下载论文
上一篇:潮州古城区传统民居改造策略研究
下一篇:基于体验经济视角下的新型多厅电影院功能规划研究