首页--文化、科学、教育、体育论文--世界各国文化与文化事业论文--中国论文--方针政策及其阐述论文

马克思文化思想视域下我国文化强国建设研究

摘要第5-6页
abstract第6页
第1章 绪论第11-18页
    1.1 课题的背景与依据第11页
    1.2 选题的目的及意义第11-12页
    1.3 国内外研究现状第12-17页
        1.3.1 国内研究现状第12-15页
        1.3.2 国外研究现状第15-17页
    1.4 研究方法与创新之处第17-18页
        1.4.1 研究方法第17页
        1.4.2 创新之处第17-18页
第2章 马克思文化思想及其在文化强国建设中的价值第18-30页
    2.1 中西方关于文化认识的比较第18-19页
    2.2 马克思文化思想的主要内容第19-22页
        2.2.1 作为社会的劳动的人是文化的主体第19-21页
        2.2.2 哲学是文化的灵魂第21页
        2.2.3 文化具有阶级属性第21-22页
        2.2.4 世界历史发展中多元文化的交锋第22页
    2.3 马克思文化思想指导我国文化强国建设何以可能第22-24页
        2.3.1 自身的理论特性与思想价值第22-23页
        2.3.2 辩证唯物主义的理论视角第23-24页
    2.4 马克思文化思想对文化强国建设提出的要求第24-29页
        2.4.1 人民是文化强国建设的主体与旨归第24-25页
        2.4.2 中国精神是文化强国建设的不竭动力第25-26页
        2.4.3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建构是文化强国建设的指针第26-28页
        2.4.4 文化自信是文化强国建设的重要保障第28-29页
    2.5 本章小结第29-30页
第3章 当前我国文化强国建设面临的挑战第30-40页
    3.1 部分群众的文化主体地位受到侵蚀第30-34页
        3.1.1 文化事业的公益价值被弱化第30-31页
        3.1.2 文化产业中需求得不到满足第31-33页
        3.1.3 特殊群体部分利益被忽视第33-34页
    3.2 中国精神在一定程度上的懈怠第34-36页
        3.2.1 优秀传统文化价值的式微第34-35页
        3.2.2“创新”的失衡第35页
        3.2.3 非理性的爱国第35-36页
    3.3 社会核心价值在部分领域的淡薄第36-37页
        3.3.1 一定程度上的道德失范第36-37页
        3.3.2 社会公信力下降的问题第37页
    3.4 多元文化相互交锋中的问题第37-39页
        3.4.1 文化“拿来主义”的藩篱第37-38页
        3.4.2 文化“走出去”的纠结第38-39页
    3.5 本章小结第39-40页
第4章 马克思文化思想视域下我国文化强国建设的对策第40-53页
    4.1 以人民当家作主为导向第40-41页
        4.1.1 公共文化事业保障人民利益充分实现第40页
        4.1.2 积极推动文化产业发展第40-41页
        4.1.3 全面建设与重点发展相结合第41页
    4.2 坚持弘扬和发展中国精神第41-44页
        4.2.1 弘扬优秀的中国传统文化第41-43页
        4.2.2 鼓励创新与人才培养相结合第43页
        4.2.3 树立正确的爱国观第43-44页
    4.3 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第44-48页
        4.3.1 夯实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础第44-45页
        4.3.2 以文化规范为经济领域划界第45-46页
        4.3.3 营造良好的社会道德文化氛围第46-47页
        4.3.4 推进体制机制文化的改革第47-48页
    4.4 坚守文化自信第48-51页
        4.4.1 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第48-50页
        4.4.2 辩证对待外来文化第50页
        4.4.3 大力提高国际交往中我国文化的影响力第50-51页
    4.5 本章小结第51-53页
结论第53-55页
参考文献第55-59页
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和取得的科研成果第59-61页
致谢第61-62页

论文共62页,点击 下载论文
上一篇:《弟子规》德育思想及其当代价值研究
下一篇:论歌剧《魔笛》中帕帕杰诺的舞台形象塑造