摘要 | 第4-5页 |
ABSTRACT | 第5-6页 |
绪论 | 第10-20页 |
一、问题的提出 | 第10-12页 |
二、研究综述 | 第12-17页 |
三、基本概念 | 第17-18页 |
四、基本框架 | 第18-19页 |
五、研究方法 | 第19-20页 |
第一章 我国政府公共服务职能的发展历程与困境解析 | 第20-31页 |
第一节 政府公共服务职能履行的变迁进程 | 第20-24页 |
一、“包办式垄断——平均主义”(1949-1978) | 第20-21页 |
二、“选择式履行——差异不均”(1978-2002) | 第21-22页 |
三、“改革式强化——均等共享”(2002-至今) | 第22-24页 |
第二节 政府公共服务职能的履行困境 | 第24-27页 |
一、职能行使的主体单一 | 第24-25页 |
二、职能行使的“篱笆效应” | 第25-27页 |
三、职能行使的价值偏差 | 第27页 |
第三节 政府公共服务职能陷入困境的原因分析 | 第27-31页 |
一、制度依赖导致职能失衡 | 第27-28页 |
二、私利追求导致各自为政 | 第28-29页 |
三、结构分割导致沟通不畅 | 第29页 |
四、行政文化导致信任疲软 | 第29-31页 |
第二章 我国政府公共服务职能履行的创新要求:协同治理 | 第31-41页 |
第一节 协同治理理论的解读 | 第31-35页 |
一、理论内涵 | 第31-33页 |
二、理论特征 | 第33-34页 |
三、影响因素 | 第34-35页 |
第二节 协同治理是化解政府公共服务职能履行困境的必然选择 | 第35-38页 |
一、需求与能力的差距弥补 | 第35-36页 |
二、政府与公众的角色转变 | 第36-37页 |
三、市场与社会的功能互补 | 第37页 |
四、部门与主体的结构协同 | 第37-38页 |
第三节 协同治理理论的本土化运用 | 第38-41页 |
一、政府主导 | 第38-39页 |
二、社会协同 | 第39-41页 |
第三章 协同治理视角下政府公共服务职能履行创新 | 第41-56页 |
第一节 政策创新:民生化 | 第41-43页 |
第二节 主体创新:多元化 | 第43-45页 |
一、政府主体——主导及粘合的作用 | 第44页 |
二、市场主体——竞争及效率的优势 | 第44-45页 |
三、社会主体——公益及亲民的精神 | 第45页 |
第三节 机制创新:竞合化 | 第45-49页 |
一、公共服务市场化:政府主体与市场主体的协同 | 第46-47页 |
二、公共服务社会化:政府主体与社会主体的协同 | 第47页 |
三、公共服务策略化:市场主体与社会主体的协同 | 第47-49页 |
第四节 体制创新:网络化 | 第49-51页 |
一、横向跨部门的协同 | 第49-50页 |
二、纵向跨层级的协同 | 第50-51页 |
第五节 工具创新:信息化 | 第51-56页 |
第四章 对政府公共服务职能创新的理论思考 | 第56-60页 |
第一节 寻求与政府其他职能之间的合理平衡 | 第56页 |
第二节 促成配套制度的协同变革 | 第56-58页 |
一、相关制度的改革 | 第57页 |
二、法律法规的完备 | 第57-58页 |
第三节 注重对协同主体的培养 | 第58-60页 |
一、市场主体 | 第59页 |
二、社会主体 | 第59-60页 |
结语 | 第60-61页 |
参考文献 | 第61-65页 |
后记 | 第65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