中文摘要 | 第3-5页 |
英文摘要 | 第5-7页 |
1 绪论 | 第13-25页 |
1.1 研究背景 | 第13页 |
1.2 国内外研究现状 | 第13-21页 |
1.2.1 铬渣处置方式研究现状 | 第13-14页 |
1.2.2 生物处理铬污染研究现状 | 第14-18页 |
1.2.3 固废物理固化技术 | 第18-19页 |
1.2.4 微生物矿化研究现状 | 第19-21页 |
1.3 研究意义 | 第21页 |
1.4 研究目的 | 第21页 |
1.5 研究内容 | 第21-22页 |
1.6 论文创新点及技术路线图 | 第22-25页 |
1.6.1 论文创新点 | 第22页 |
1.6.2 技术路线 | 第22-25页 |
2 复合功能菌种的筛选和鉴定 | 第25-45页 |
2.1 引言 | 第25页 |
2.2 实验材料与方法 | 第25-31页 |
2.2.1 材料与仪器 | 第25-26页 |
2.2.2 菌液制备 | 第26-27页 |
2.2.3 菌种脲酶特性检验 | 第27页 |
2.2.4 菌种耐受Cr(VI)实验 | 第27页 |
2.2.5 菌种还原Cr(VI)实验 | 第27页 |
2.2.6 铬浓度测量 | 第27-28页 |
2.2.7 复合功能菌种 16s RNA测序鉴定 | 第28-29页 |
2.2.8 复合功能菌形态特征 | 第29页 |
2.2.9 复合功能菌种碳源利用及生理生化分析 | 第29-30页 |
2.2.10 复合功能菌种细胞内酶分析 | 第30页 |
2.2.11 复合功能菌培养特性分析 | 第30-31页 |
2.3 结果与分析 | 第31-43页 |
2.3.1 菌种脲酶特性 | 第31-33页 |
2.3.2 菌种Cr(VI)耐受特性 | 第33-34页 |
2.3.3 菌种Cr(VI)还原特性 | 第34页 |
2.3.4 复合功能菌种 16s RNA分析 | 第34-37页 |
2.3.5 Microbacterium laevaniformans GM-1 形态特性 | 第37-38页 |
2.3.6 Microbacterium laevaniformans GM-1 碳源利用及生理生化特性 | 第38-39页 |
2.3.7 Microbacterium laevaniformans GM-1 细胞内酶特性 | 第39-41页 |
2.3.8 Microbacterium laevaniformans GM-1 培养特性 | 第41-43页 |
2.4 本章小结 | 第43-45页 |
3 Microbacterium laevaniformans GM-1 矿化功能实验研究 | 第45-65页 |
3.1 引言 | 第45页 |
3.2 实验材料与方法 | 第45-51页 |
3.2.1 材料与仪器 | 第45-46页 |
3.2.2 Microbacterium laevaniformans GM-1 菌液制备 | 第46页 |
3.2.3 Microbacterium laevaniformans GM-1 耐脲实验 | 第46-47页 |
3.2.4 Microbacterium laevaniformans GM-1 脲酶活性检测 | 第47页 |
3.2.5 Microbacterium laevaniformans GM-1 诱导矿化沉积实验 | 第47-48页 |
3.2.6 Ni~(2+)对Microbacterium laevaniformans GM-1 矿化作用的影响实验 | 第48页 |
3.2.7 pH对Microbacterium laevaniformans GM-1 矿化作用的影响实验 | 第48-49页 |
3.2.8 尿素对Microbacterium laevaniformans GM-1 矿化作用的影响实验 | 第49页 |
3.2.9 Cr(VI)对Microbacterium laevaniformans GM-1 矿化作用的影响实验 | 第49-50页 |
3.2.10 Microbacterium laevaniformans GM-1 矿化功能优化正交实验 | 第50-51页 |
3.3 实验结果与分析 | 第51-63页 |
3.3.1 Microbacterium laevaniformans GM-1 耐脲特性 | 第51-52页 |
3.3.2 Microbacterium laevaniformans GM-1 脲酶活性 | 第52-54页 |
3.3.3 Microbacterium laevaniformans GM-1 诱导矿化沉积 | 第54-57页 |
3.3.4 Ni~(2+)对Microbacterium laevaniformans GM-1 矿化作用的影响 | 第57页 |
3.3.5 pH对Microbacterium laevaniformans GM-1 矿化作用的影响 | 第57-58页 |
3.3.6 尿素对Microbacterium laevaniformans GM-1 矿化作用的影响 | 第58-59页 |
3.3.7 Cr(VI)对Microbacterium laevaniformans GM-1 矿化作用的影响 | 第59-60页 |
3.3.8 矿化条件优化分析 | 第60-63页 |
3.4 本章小结 | 第63-65页 |
4 Microbacterium laevaniformans GM-1 的Cr(VI)还原功能研究 | 第65-91页 |
4.1 引言 | 第65页 |
4.2 实验材料与方法 | 第65-70页 |
4.2.1 材料与仪器 | 第65-66页 |
4.2.2 Microbacterium laevaniformans GM-1 菌液制备 | 第66页 |
4.2.3 Cr(VI)浓度测量 | 第66页 |
4.2.4 总Cr浓度测量 | 第66-67页 |
4.2.5 Microbacterium laevaniformans GM-1 耐受Cr(VI)实验 | 第67页 |
4.2.6 Microbacterium laevaniformans GM-1 还原Cr(VI)实验 | 第67-68页 |
4.2.7 pH值对Microbacterium laevaniformans GM-1 还原Cr(VI)的影响实验 | 第68页 |
4.2.8 尿素对Microbacterium laevaniformans GM-1 还原Cr(VI)的影响实验 | 第68-69页 |
4.2.9 Ni~(2+)对Microbacterium laevaniformans GM-1 还原Cr(VI)的影响实验 | 第69-70页 |
4.2.10 接菌量对Microbacterium laevaniformans GM-1 还原Cr(VI)的影响实验 | 第70页 |
4.3 结果与分析 | 第70-88页 |
4.3.1 Microbacterium laevaniformans GM-1 耐受Cr(VI)特性 | 第70-72页 |
4.3.2 Microbacterium laevaniformans GM-1 还原Cr(VI)特性 | 第72-76页 |
4.3.3 pH值对Microbacterium laevaniformans GM-1 还原Cr(VI)的影响 | 第76-78页 |
4.3.4 尿素对Microbacterium laevaniformans GM-1 还原Cr(VI)的影响 | 第78-82页 |
4.3.5 Ni~(2+)对Microbacterium laevaniformans GM-1 还原Cr(VI)的影响 | 第82-85页 |
4.3.6 接菌量对Microbacterium laevaniformans GM-1 还原Cr(VI)的影响 | 第85-88页 |
4.4 本章小结 | 第88-91页 |
5 Microbacterium laevaniformans GM-1 解毒铬渣的研究 | 第91-117页 |
5.1 引言 | 第91页 |
5.2 实验材料与方法 | 第91-96页 |
5.2.1 材料与仪器 | 第91-92页 |
5.2.2 铬渣的基本性质 | 第92-93页 |
5.2.3 Microbacterium laevaniformans GM-1 菌液制备 | 第93页 |
5.2.4 Microbacterium laevaniformans GM-1 解毒铬渣摇瓶实验 | 第93-94页 |
5.2.5 Cr(VI)浓度测量 | 第94页 |
5.2.6 解毒前后铬渣X射线衍射分析 | 第94-95页 |
5.2.7 铬渣解毒前后Cr(VI)形态分析 | 第95-96页 |
5.2.8 铬渣解毒前后形貌观察 | 第96页 |
5.3 结果与分析 | 第96-116页 |
5.3.1 铬渣样品特征 | 第96-100页 |
5.3.2 Microbacterium laevaniformans GM-1 解毒铬渣摇瓶实验 | 第100-103页 |
5.3.3 Microbacterium laevaniformans GM-1 解毒铬渣机理初探 | 第103-116页 |
5.4 本章小结 | 第116-117页 |
6 基于Microbacterium laevaniformans GM-1 复合功能的铬渣“解毒—介囊化”处理实验研究 | 第117-141页 |
6.1 前言 | 第117页 |
6.2 铬渣固化体的制备 | 第117-121页 |
6.2.1 原料准备 | 第117-118页 |
6.2.2 铬渣固化体制备及特征 | 第118-121页 |
6.3 铬渣固化体抗压强度 | 第121-124页 |
6.3.1 单轴抗压强度实验 | 第121-122页 |
6.3.2 实验结果与分析 | 第122-124页 |
6.4 铬渣固化体Cr(VI)浸出毒性 | 第124-126页 |
6.4.1 浸出毒性实验 | 第124页 |
6.4.2 实验结果与分析 | 第124-126页 |
6.5 铬渣固化体Cr(VI)长期浸出毒性 | 第126-129页 |
6.5.1 长期浸出实验 | 第126页 |
6.5.2 实验结果与分析 | 第126-129页 |
6.6 铬渣固化体特性及稳定化机理分析 | 第129-139页 |
6.6.1 热重分析 | 第129-130页 |
6.6.2 NH_3-N分析 | 第130-131页 |
6.6.3 XRD分析 | 第131-132页 |
6.6.4 Cr(VI)形态分析 | 第132-134页 |
6.6.5 SEM-EDS分析 | 第134-138页 |
6.6.6 基于Microbacterium laevaniformans GM-1 复合功能的铬渣稳定化机理 | 第138-139页 |
6.7 本章小结 | 第139-141页 |
7 Microbacterium laevaniformans GM-1 的Cr(VI)还原机制研究 | 第141-171页 |
7.1 引言 | 第141页 |
7.2 实验材料与方法 | 第141-149页 |
7.2.1 材料与仪器 | 第141-143页 |
7.2.2 Microbacterium laevaniformans GM-1 菌液制备 | 第143页 |
7.2.3 Cr(VI)浓度测量 | 第143页 |
7.2.4 BCA蛋白测定实验 | 第143-144页 |
7.2.5 细菌休眠细胞还原Cr(VI)实验 | 第144-145页 |
7.2.6 细菌透性化细胞还原Cr(VI)实验 | 第145-146页 |
7.2.7 细菌Cr(VI)还原酶定位实验 | 第146-147页 |
7.2.8 细菌胞内粗酶液Cr(VI)还原实验 | 第147页 |
7.2.9 pH对细菌胞内粗酶液Cr(VI)还原的影响实验 | 第147-148页 |
7.2.10 温度对细菌胞内粗酶液Cr(VI)还原的影响实验 | 第148页 |
7.2.11 金属离子、电子供体、离子螯合剂(EDTA)、蛋白变性剂(2-巯基乙醇)、呼吸抑制剂(叠氮化钠)对细菌胞内粗酶液Cr(VI)还原的影响实验 | 第148-149页 |
7.3 结果与分析 | 第149-169页 |
7.3.1 Microbacterium laevaniformans GM-1 细菌休眠细胞还原Cr(VI)特性 | 第149-151页 |
7.3.2 Microbacterium laevaniformans GM-1 透性化细胞还原Cr(VI)特性 | 第151-154页 |
7.3.3 Microbacterium laevaniformans GM-1 Cr(VI)还原酶定位 | 第154-156页 |
7.3.4 Microbacterium laevaniformans GM-1 胞内粗酶液Cr(VI)还原特性 | 第156-157页 |
7.3.5 pH对Cr(VI)还原酶活性的影响 | 第157-160页 |
7.3.6 温度对Cr(VI)还原酶活性的影响 | 第160-162页 |
7.3.7 金属离子对Cr(VI)还原酶活性的影响 | 第162-166页 |
7.3.8 电子供体子对Cr(VI)还原酶活性的影响 | 第166-167页 |
7.3.9 各类抑制剂对Cr(VI)还原酶活性的影响 | 第167-169页 |
7.4 本章小结 | 第169-171页 |
8 结论与展望 | 第171-175页 |
8.1 结论 | 第171-172页 |
8.2 展望 | 第172-175页 |
致谢 | 第175-177页 |
参考文献 | 第177-191页 |
附录 | 第191页 |
A 作者在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目录 | 第191页 |
B 作者在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参加的科研项目 | 第191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