互动语用理论视域下的英语学习者异议话语研究
摘要 | 第5-7页 |
Abstract | 第7-9页 |
第一章 绪论 | 第15-19页 |
1.1 研究背景 | 第15-16页 |
1.2 研究内容和研究问题 | 第16-17页 |
1.3 研究意义 | 第17页 |
1.4 论文结构 | 第17-19页 |
第二章 文献综述 | 第19-43页 |
2.1 二语语用学 | 第19-30页 |
2.1.1 概述 | 第19-20页 |
2.1.2 语用能力和互动能力 | 第20-24页 |
2.1.3 二语语用研究方法 | 第24-27页 |
2.1.4 国内外二语语用研究 | 第27-30页 |
2.2 异议话语 | 第30-42页 |
2.2.1 定义 | 第30-31页 |
2.2.2 本族语者异议话语研究 | 第31-40页 |
2.2.3 二语学习者异议话语研究 | 第40-42页 |
2.3 本研究空间 | 第42-43页 |
第三章 理论框架 | 第43-56页 |
3.1 默认-框架礼貌视角 | 第43-50页 |
3.1.1 产生背景 | 第43-45页 |
3.1.2 主要内容 | 第45-49页 |
3.1.3 应用价值 | 第49-50页 |
3.2 会话分析理论 | 第50-52页 |
3.2.1 话轮转换 | 第51页 |
3.2.2 序列组织 | 第51-52页 |
3.2.3 偏好结构 | 第52页 |
3.3 互动语用理论框架 | 第52-56页 |
3.3.1 直接程度 | 第54-55页 |
3.3.2 语力修饰语 | 第55页 |
3.3.3 序列结构 | 第55-56页 |
第四章 研究语料和方法 | 第56-80页 |
4.1 本研究语料 | 第56-58页 |
4.1.1 学习者语料 | 第56页 |
4.1.2 本族语者语料 | 第56-58页 |
4.2 异议的识别 | 第58页 |
4.3 会话分析方法 | 第58-59页 |
4.4 分析工具和分析依据 | 第59-79页 |
4.4.1 异议直接程度标注系统的设计和应用 | 第59-68页 |
4.4.2 异议语力修饰语的分类和标注 | 第68-73页 |
4.4.3 异议序列结构的分析依据和标注 | 第73-79页 |
4.5 本章小结 | 第79-80页 |
第五章 异议直接程度特征 | 第80-95页 |
5.1 直接程度总体特征 | 第80-82页 |
5.2 直接性策略语言使用特征 | 第82-94页 |
5.2.1 话语标记语 | 第85-87页 |
5.2.2 话轮打断 | 第87-89页 |
5.2.3 第二人称代词 | 第89-90页 |
5.2.4 对抗形式 | 第90-91页 |
5.2.5 规约提示语 | 第91-92页 |
5.2.6 辅助行为语 | 第92-94页 |
5.3 本章小结 | 第94-95页 |
第六章 异议语力修饰语特征 | 第95-107页 |
6.1 异议语力修饰语总体特征 | 第95-101页 |
6.1.1 总体频率特征 | 第95-98页 |
6.1.2 导向性功能分析 | 第98-101页 |
6.2 具体语力修饰语分析 | 第101-106页 |
6.2.1 I think | 第101-104页 |
6.2.2 maybe和would | 第104-106页 |
6.3 本章小结 | 第106-107页 |
第七章 异议序列结构特征 | 第107-128页 |
7.1 异议基本序列特征 | 第107-112页 |
7.2 异议语步3的话语指向 | 第112-120页 |
7.3 插入序列特征 | 第120-126页 |
7.3.1 插入序列总体特征 | 第120页 |
7.3.2 意义协商语步 | 第120-123页 |
7.3.3 语篇组织语步 | 第123-125页 |
7.3.4 协同性产出语步 | 第125-126页 |
7.4 本章小结 | 第126-128页 |
第八章 讨论 | 第128-133页 |
8.1 默认-框架礼貌视角的适用性 | 第128-129页 |
8.2 本研究揭示的学习者互动语用能力 | 第129-131页 |
8.3 学习者互动语用能力的影响因素 | 第131-133页 |
第九章 结论 | 第133-137页 |
9.1 研究发现 | 第133-134页 |
9.2 研究启示 | 第134-135页 |
9.3 研究局限与未来研究方向 | 第135-137页 |
参考文献 | 第137-151页 |
附录 | 第151-176页 |
后记 | 第176-177页 |
在学期间公开发表论文及著作情况 | 第177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