摘要 | 第5-6页 |
Abstract | 第6-7页 |
第1章 绪论 | 第11-20页 |
1.1 概述 | 第11-12页 |
1.2 水泵优化设计研究现状 | 第12-15页 |
1.3 反应堆冷却剂主泵优化设计描述 | 第15-18页 |
1.3.1 设计指标 | 第16页 |
1.3.2 数学模型 | 第16-18页 |
1.4 任务提出及研究内容 | 第18-20页 |
第2章 优化设计方法的选取及改进 | 第20-39页 |
2.1 概述 | 第20-21页 |
2.2 工程优化算法基本原理的对比分析 | 第21-32页 |
2.2.1 蚁群算法 | 第21-23页 |
2.2.2 微粒群算法 | 第23-24页 |
2.2.3 模拟退火算法 | 第24-25页 |
2.2.4 神经网络算法 | 第25-26页 |
2.2.5 复合形算法 | 第26-28页 |
2.2.6 遗传算法 | 第28-30页 |
2.2.7 优化算法的对比分析 | 第30-32页 |
2.3 复合形算法及遗传算法的改进 | 第32-34页 |
2.3.1 群体复合形算法 | 第33-34页 |
2.3.2 映射交叉遗传算法 | 第34页 |
2.4 改进算法性能测试 | 第34-37页 |
2.4.1 基准测试函数 | 第35页 |
2.4.2 测试结果分析 | 第35-37页 |
2.5 小结 | 第37-39页 |
第3章 反应堆冷却剂主泵模型建立及程序开发 | 第39-53页 |
3.1 概述 | 第39页 |
3.2 屏蔽式主泵模型简化假设 | 第39-41页 |
3.3 屏蔽式反应堆冷却剂主泵的数学模型 | 第41-50页 |
3.3.1 屏蔽电机数学模型 | 第41-47页 |
3.3.2 其它部件数学模型 | 第47-50页 |
3.4 反应堆冷却剂主泵评价程序及模型可靠性分析 | 第50-52页 |
3.4.1 程序开发环境 | 第50页 |
3.4.2 反应堆冷却剂主泵评价程序流程图 | 第50-51页 |
3.4.3 反应堆冷却剂主泵模型可靠性分析 | 第51-52页 |
3.6 本章小结 | 第52-53页 |
第4章 屏蔽电机优化设计 | 第53-65页 |
4.1 概述 | 第53页 |
4.2 屏蔽电机重量的参数效应分析 | 第53-55页 |
4.3 屏蔽电机设计性能的参数效应分析 | 第55-60页 |
4.4 屏蔽电机参数优化设计问题描述 | 第60-62页 |
4.4.1 屏蔽电机优化变量的选取 | 第60-61页 |
4.4.2 屏蔽电机优化目标的确定 | 第61页 |
4.4.3 屏蔽电机优化约束条件的确定 | 第61-62页 |
4.5 屏蔽电机优化设计结果及分析 | 第62-64页 |
4.6 本章小结 | 第64-65页 |
第5章 反应堆冷却剂主泵的参数优化设计及瞬态分析 | 第65-77页 |
5.1 概述 | 第65页 |
5.2 反应堆冷却剂主泵重量的参数效应分析 | 第65-66页 |
5.3 反应堆冷却剂主泵与内部电机复合优化的问题描述 | 第66-69页 |
5.3.1 复合优化的优化变量选取 | 第67页 |
5.3.2 复合优化的优化目标确定 | 第67-68页 |
5.3.3 复合优化约束条件的确定 | 第68-69页 |
5.4 反应堆冷却剂主泵与内部电机复合优化设计结果及分析 | 第69-71页 |
5.5 反应堆冷却剂主泵惰转瞬态分析模型 | 第71-74页 |
5.5.1 惰转瞬态分析模型的建立 | 第71-73页 |
5.5.2 惰转瞬态分析模型的检验与分析 | 第73-74页 |
5.6 优化结果的惰转瞬态验证及分析 | 第74-75页 |
5.7 本章小结 | 第75-77页 |
结论 | 第77-79页 |
参考文献 | 第79-84页 |
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和取得的科研成果 | 第84-85页 |
致谢 | 第85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