摘要 | 第4-6页 |
ABSTRACT | 第6-8页 |
绪论 | 第12-25页 |
一、选题的意义 | 第12-15页 |
(一) 符合马克思主义哲学和中国传统哲学自身发展的需要 | 第12-13页 |
(二) 符合中国道路实践的需要 | 第13页 |
(三) 符合世界发展的潮流 | 第13-14页 |
(四) 体现了逻辑和历史的统一 | 第14-15页 |
二、研究现状和研究前景 | 第15-17页 |
(一) 已取得的主要进展 | 第15-16页 |
(二) 党外人士的相关研究 | 第16-17页 |
(三) 国外的相关研究 | 第17页 |
(四) 研究前景 | 第17页 |
三、需要进一步研究的问题 | 第17-21页 |
(一) 如何更紧密地结合中国社会实际与中国实践 | 第18页 |
(二) 如何实现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与大众化、时代化的统一 | 第18-19页 |
(三) 如何正确评价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三个时期的贡献及相互关系 | 第19-20页 |
(四) 如何实现对中国传统哲学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 | 第20页 |
(五) 如何实现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成果与世界文化的对话与交流 | 第20-21页 |
(六) 如何凸显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的风格和贡献 | 第21页 |
四、研究的重点难点、可能的创新点与研究方法 | 第21-25页 |
(一) 重点难点、可能的创新点 | 第21-24页 |
(二) 研究方法 | 第24-25页 |
第一章 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的必要性与可能性 | 第25-42页 |
一、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的必要性 | 第25-32页 |
(一) 马克思主义哲学自身发展的需要 | 第25-28页 |
(二) 中国传统哲学自身转型的需要 | 第28-29页 |
(三) 中国革命和建设实践的需要 | 第29-32页 |
二、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的可能性 | 第32-42页 |
(一) 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的历史证明 | 第33-35页 |
(二) 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的逻辑证明 | 第35-37页 |
(三) 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的传统哲学资源 | 第37-42页 |
第二章 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的内涵与历史回顾 | 第42-59页 |
一、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的意蕴 | 第42-47页 |
(一) 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| 第42-43页 |
(二) 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与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哲学 | 第43页 |
(三)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民族化 | 第43-44页 |
(四) 马克思主义哲学对人类文明成果的包容与继承 | 第44-45页 |
(五) 马克思主义哲学对人的关怀 | 第45页 |
(六)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实践性 | 第45-47页 |
(七) 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的世界影响 | 第47页 |
二、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的方式 | 第47-51页 |
(一) 哲学元理论上的融合 | 第48-49页 |
(二) 在实践中检验与发展 | 第49-50页 |
(三) 哲学自信的树立 | 第50-51页 |
三、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的历程 | 第51-55页 |
(一) 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的介绍期 | 第51-53页 |
(二) 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的创生期 | 第53-54页 |
(三) 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的发展期 | 第54-55页 |
四、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的价值 | 第55-59页 |
(一) 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的理论价值 | 第56-57页 |
(二) 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的实践价值 | 第57-59页 |
第三章 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的理论成果 | 第59-75页 |
一、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的两次飞跃 | 第59-66页 |
(一) 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的两次飞跃的过程 | 第59-62页 |
(二) 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的理论形态 | 第62-66页 |
二、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成果的理论架构 | 第66-70页 |
(一) 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的目标是现代性的建构 | 第66-67页 |
(二) 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以实践哲学为思维方式 | 第67-68页 |
(三) 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的主要论题 | 第68-69页 |
(四) 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的研究范式 | 第69-70页 |
三、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理论成果的特点 | 第70-75页 |
(一) 实践性 | 第70-71页 |
(二) 哲学变革与生产力变革相结合 | 第71-72页 |
(三) 共性与个性相统一 | 第72-73页 |
(四) 建立哲学新形态 | 第73-75页 |
第四章 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的历史经验和前景 | 第75-93页 |
一、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的历史经验 | 第75-84页 |
(一) 坚持中国共产党的主导作用 | 第75-77页 |
(二) 坚持马克思主义哲学主体地位 | 第77-78页 |
(三) 立足中国社会实际和中国实践 | 第78-79页 |
(四) 顺应时代潮流和适应时代需要 | 第79-80页 |
(五) 反映人民愿望和代表人民利益 | 第80-81页 |
(六) 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传统文化 | 第81-82页 |
(七) 实现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与时代化、大众化的统一 | 第82-84页 |
二、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的新优势 | 第84-86页 |
(一)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“四个自信”与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 | 第84-85页 |
(二) 中国共产党人的哲学创新、发展、运用与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 | 第85页 |
(三) 中国传统哲学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与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 | 第85-86页 |
三、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的新趋势 | 第86-89页 |
(一) 马克思主义哲学与中国实践的结合更加紧密 | 第86-87页 |
(二)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中国作风与中国气派更加凸显 | 第87-88页 |
(三)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中国创造与中国贡献更加强化 | 第88页 |
(四) 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的世界影响更加广泛 | 第88-89页 |
四、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的未来之路 | 第89-93页 |
(一) 在走中国道路的实践中推进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 | 第89-90页 |
(二) 中、西、马综合创新中推进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 | 第90-91页 |
(三) 在与世界文明的对话中推进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 | 第91-93页 |
结束语 | 第93-95页 |
余论 | 第95-106页 |
参考文献 | 第106-111页 |
致谢 | 第111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