摘要 | 第4-6页 |
Abstract | 第6-9页 |
前言 | 第12-20页 |
一、选题背景 | 第12页 |
二、先行研究——对先秦儒家义利观研究方式的探析 | 第12-18页 |
三、研究方式 | 第18-20页 |
第一章 义与利概念之历史演变 | 第20-39页 |
第一节 “义”之字义流变 | 第20-31页 |
一、“义”的宗教性:殷商时期之宗教仪式 | 第20-25页 |
二、“义”的宗法性:西周时期之宗法制度 | 第25-30页 |
三、“义”的自觉性:先秦时期之内在自觉 | 第30-31页 |
第二节 “利”之字义流变 | 第31-39页 |
一、“中性”之“利”:事实判断 | 第32-35页 |
二、“义理”之“利”:价值判断 | 第35-39页 |
第二章 先秦儒家义利观之理论内容 | 第39-83页 |
第一节 孔子对“义利之辨”的开启 | 第39-48页 |
一、“德”与“义利之辨” | 第39-43页 |
二、“仁”与“义利之辨” | 第43-47页 |
三、孔子的义利观 | 第47-48页 |
第二节 孔孟之间:以曾子、子游、子思的义利观为例 | 第48-65页 |
一、曾子:“以利为利”和“以义为利” | 第51-55页 |
二、子游:“天下为公”和“天下为家” | 第55-59页 |
三、子思:“务内”与“主外” | 第59-65页 |
第三节 游说诸侯:孟子的义利观 | 第65-74页 |
一、“人禽之辩”与孟子义利观 | 第66-71页 |
二、“王霸之辩”与孟子义利观 | 第71-74页 |
第四节 一统前奏:荀子的义利观 | 第74-83页 |
一、“性伪之分”与荀子义利观 | 第75-79页 |
二、“公义”论与荀子义利观 | 第79-83页 |
第三章 先秦儒家义利观之基本特质 | 第83-125页 |
第一节 先秦儒家义利观所体现的思维方式 | 第83-93页 |
一、重“和”的整体性思维 | 第83-85页 |
二、重“现实”的实用理性思维 | 第85-88页 |
三、重“天道”的实体性思维 | 第88-90页 |
四、重“反思”的内向性思维 | 第90-93页 |
第二节 先秦儒家义利观之异同 | 第93-112页 |
一、先秦儒家义利观之共性 | 第93-101页 |
二、先秦儒家义利观之差异 | 第101-112页 |
第三节 先秦儒家义利观与先秦道家、墨家、法家之比较 | 第112-125页 |
一、“道与器”:先秦儒家“义利观”思想与道家思想之比较 | 第112-116页 |
二、“德与力”:先秦儒家“义利观”思想与先秦法家之比较 | 第116-120页 |
三、“群与己”:先秦儒家“义利观”思想与先秦墨家之比较 | 第120-125页 |
第四章 先秦儒家义利观之价值影响 | 第125-146页 |
第一节 先秦儒家义利观对先秦思想的贡献 | 第125-135页 |
一、先秦儒家“义利观”对人伦秩序的构建 | 第125-128页 |
二、先秦儒家“义利观”对“中庸”思想的应用 | 第128-132页 |
三、先秦儒家“义利观”对“人”之价值选择自由的阐释 | 第132-135页 |
第二节 先秦儒家“义利观”对当代的影响 | 第135-146页 |
一、个人:权利与义务的统一 | 第135-139页 |
二、社会:私德与公德的统一 | 第139-142页 |
三、国家:德治与法治的统一 | 第142-146页 |
第五章 结论 | 第146-152页 |
一、评价 | 第146-148页 |
二、启示 | 第148-150页 |
三、局限性 | 第150-152页 |
参考文献 | 第152-157页 |
后记 | 第157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