| 摘要 | 第3-4页 | 
| Abstract | 第4-5页 | 
| 第一章 绪论 | 第9-29页 | 
| 1.1 金属有机框架的研究背景 | 第9-11页 | 
| 1.2 金属有机框架的合成方法和构筑策略 | 第11-16页 | 
| 1.2.1 金属有机框架的合成方法 | 第11-12页 | 
| 1.2.2 金属有机框架的构筑策略 | 第12-16页 | 
| 1.3 金属有机框架的超高孔道 | 第16-18页 | 
| 1.4 金属有机框架的应用 | 第18-26页 | 
| 1.4.1 气体的吸附与能源储存 | 第18-20页 | 
| 1.4.2 气体的分离与二氧化碳的捕捉 | 第20-22页 | 
| 1.4.3 催化转化 | 第22-25页 | 
| 1.4.4 发光性能 | 第25-26页 | 
| 1.5 本文选题的目的、意义及研究内容 | 第26-29页 | 
| 1.5.1 本论文的选题目的和意义 | 第26-27页 | 
| 1.5.2 本论文的主要研究内容 | 第27-29页 | 
| 第二章 基于富氮配体的三例Cu-MOFs的控制合成、结构转换及吸附性能研究 | 第29-53页 | 
| 2.1 引言 | 第29-30页 | 
| 2.2 实验部分 | 第30-34页 | 
| 2.2.1 实验仪器 | 第30-31页 | 
| 2.2.2 实验试剂 | 第31页 | 
| 2.2.3 三例铜金属有机框架的合成 | 第31-32页 | 
| 2.2.4 单晶结构测定和结构精修 | 第32-33页 | 
| 2.2.5 三例MOFs的调控合成实验 | 第33页 | 
| 2.2.6 热重分析测试 | 第33页 | 
| 2.2.7 X-射线粉末衍射测试 | 第33页 | 
| 2.2.8 气体吸附测试 | 第33-34页 | 
| 2.3 实验结果与讨论 | 第34-50页 | 
| 2.3.1 三例MOFs的结构描述 | 第34-40页 | 
| 2.3.2 三例MOFs的调控合成与结构转化 | 第40-44页 | 
| 2.3.3 三例MOFs的稳定性分析 | 第44-46页 | 
| 2.3.4 三例MOFs的N_2吸附表征分析 | 第46-47页 | 
| 2.3.5 三例MOFs的气体吸附性质研究 | 第47-50页 | 
| 2.4 本章小结 | 第50-53页 | 
| 第三章 基于胺基修饰四元羧酸配体MOFs的气体吸附、催化及荧光性质研究 | 第53-81页 | 
| 3.1 引言 | 第53-56页 | 
| 3.1.1 联苯四元羧酸配体的研究现状 | 第53-54页 | 
| 3.1.2 MOFs与单原子催化 | 第54-56页 | 
| 3.2 实验部分 | 第56-62页 | 
| 3.2.1 实验仪器 | 第56-57页 | 
| 3.2.2 实验试剂 | 第57-58页 | 
| 3.2.3 H_4ATPTB配体的合成 | 第58-60页 | 
| 3.2.4 金属有机框架的制备合成 | 第60-61页 | 
| 3.2.5 金属有机框架单晶结构测定和结构精修 | 第61页 | 
| 3.2.6 热重分析测试 | 第61页 | 
| 3.2.7 X-射线粉末衍射测试 | 第61页 | 
| 3.2.8 气体吸附测试 | 第61-62页 | 
| 3.2.9 催化性能测试 | 第62页 | 
| 3.2.10 荧光性能测试 | 第62页 | 
| 3.3 实验结果与讨论 | 第62-80页 | 
| 3.3.1 三例MOFs的结构描述 | 第62-69页 | 
| 3.3.2 三例MOFs的稳定性分析 | 第69-71页 | 
| 3.3.3 [Cu_2(ATPTB)(H_2O)_2]_n (PF-4)的N_2吸附表征分析 | 第71-72页 | 
| 3.3.4 [Cu_2(ATPTB)(H_2O)_2]_n (PF-4)的气体吸附性能研究 | 第72-74页 | 
| 3.3.5 [In(ATPTB)]_n (PF-6)的气体吸附性能研究 | 第74-75页 | 
| 3.3.6 [Cu_2(ATPTB)(H_2O)_2]_n (PF-4)催化性能的研究 | 第75-78页 | 
| 3.3.7 [Zn_2(DMTPTB)(H_2O)_2]_n (PF-5)荧光性能研究 | 第78-80页 | 
| 3.4 本章小结 | 第80-81页 | 
| 结论 | 第81-83页 | 
| 参考文献 | 第83-89页 | 
| 附录 | 第89-92页 | 
| 致谢 | 第92-93页 | 
|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已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| 第93-94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