摘要 | 第1-5页 |
Abstract | 第5-7页 |
目录 | 第7-10页 |
缩略词表 | 第10-11页 |
前言 | 第11-19页 |
1 肿瘤血管生成 | 第11-14页 |
·肿瘤血管生成及生物学机制 | 第11-13页 |
·抑制血管生成策略 | 第13-14页 |
2 proEMAPⅡ/p43背景简介 | 第14-16页 |
·p43的结构 | 第14-15页 |
·p43的生物学功能 | 第15-16页 |
3 干扰素诱导蛋白10(IP10)简介 | 第16-17页 |
4 IFNγ与JAK-STAT途径 | 第17-19页 |
第1章 重组人proEMAPⅡ/p43抑制新生血管生成与细胞凋亡关系研究 | 第19-36页 |
1 实验主要材料 | 第19-22页 |
·p43蛋白与细胞株 | 第19-20页 |
·主要试剂 | 第20页 |
·主要试剂的配制 | 第20-21页 |
·主要仪器 | 第21-22页 |
2 实验方法 | 第22-28页 |
·细胞培养 | 第22页 |
·HUVEC细胞管腔形成实验 | 第22页 |
·细胞周期分析 | 第22-23页 |
·胞内总caspase活性检测 | 第23-24页 |
·实时定量PCR | 第24-27页 |
·DNA片段化检测 | 第27-28页 |
3 结果与分析 | 第28-34页 |
·p43蛋白对HUVEC细胞管腔形成的抑制作用 | 第28页 |
·p43蛋白作用于HUVEC细胞的细胞周期分析 | 第28-30页 |
·胞内总caspase活性检测 | 第30-31页 |
·qPCR检测caspase3、caspase7的mRNA水平变化 | 第31-33页 |
·DNA片段化检测 | 第33-34页 |
4. 结论 | 第34页 |
5. 讨论 | 第34-36页 |
第2章 重组人proEMAPⅡ/p43对IP-10的上调作用 | 第36-48页 |
1 实验主要材料 | 第37-38页 |
·细胞株与蛋白 | 第37页 |
·主要试剂 | 第37页 |
·主要溶液的配制 | 第37-38页 |
·主要仪器 | 第38页 |
2 主要实验方法 | 第38-41页 |
·细胞培养 | 第38-39页 |
·实时定量PCR | 第39-40页 |
·ELISA检测相关因子 | 第40-41页 |
3 结果与分析 | 第41-46页 |
·RNA提取及质量质量评估 | 第41-42页 |
·引物特异性检验 | 第42-43页 |
·P43蛋白对IP10基因表达的调控 | 第43-44页 |
·ELISA方法检测IFNγ、TNFα及IL1β的表达量变化 | 第44-45页 |
·p43蛋白对stat1基因水平的影响 | 第45-46页 |
4 结论 | 第46页 |
5 讨论 | 第46-48页 |
第3章 RNAi对p43基因的抑制作用 | 第48-57页 |
1 实验主要材料 | 第48-50页 |
·细胞、质粒、菌株及蛋白 | 第48页 |
·主要试剂 | 第48页 |
·培养基和主要试剂配制 | 第48-49页 |
·主要仪器 | 第49-50页 |
2 实验方法 | 第50-54页 |
·RNAi片段设计 | 第50页 |
·火 | 第50-51页 |
·质粒双酶切 | 第51页 |
·胶回收 | 第51-52页 |
·目的基因与载体的连接 | 第52页 |
·转化与扩增 | 第52页 |
·质粒提取 | 第52-53页 |
·测序 | 第53页 |
·细胞培养 | 第53页 |
·转染 | 第53-54页 |
·qPCR检测RNAi效率 | 第54页 |
3 结果 | 第54-55页 |
·p43 RNAi寡核苷酸链的设计 | 第54页 |
·真核表达构建载体及测序 | 第54-55页 |
4 结论 | 第55页 |
5 讨论 | 第55-57页 |
第4章 总结 | 第57-58页 |
·本研究主要获得的结果 | 第57页 |
·本研究的创新之处 | 第57页 |
·需要进一步解决的问题 | 第57-58页 |
参考文献 | 第58-63页 |
致谢 | 第63-64页 |
硕士期间发表的论文 | 第64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