摘要 | 第4-5页 |
abstract | 第5-6页 |
1 绪论 | 第10-20页 |
1.1 课题研究背景 | 第10-11页 |
1.2 课题相关概念的论述 | 第11-12页 |
1.2.1 “互联网+”的概念 | 第11页 |
1.2.2 中小纺机企业的界定 | 第11-12页 |
1.2.3 中小纺机企业信息化网络平台的界定 | 第12页 |
1.3 课题研究现状 | 第12-15页 |
1.3.1 中小纺机企业的研究现状 | 第12-13页 |
1.3.2 “互联网+”的应用研究 | 第13-15页 |
1.4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| 第15-16页 |
1.4.1 研究目的 | 第15页 |
1.4.2 研究意义 | 第15-16页 |
1.5 研究内容和方法 | 第16-18页 |
1.5.1 研究内容 | 第16-17页 |
1.5.2 研究方法 | 第17-18页 |
1.6 研究的创新点、重点和难点 | 第18-20页 |
1.6.1 研究的创新点 | 第18页 |
1.6.2 研究的重点 | 第18页 |
1.6.3 研究难点 | 第18-20页 |
2 中小纺机企业信息化网络平台的设计调研 | 第20-30页 |
2.1 中小纺机企业市场发展现状调研 | 第20-23页 |
2.1.1 国内中小纺机企业市场发展现状 | 第20-22页 |
2.1.2 国外中小纺机企业市场发展现状 | 第22页 |
2.1.3 国内外中小纺机企业比较 | 第22-23页 |
2.2 中小纺机企业信息化网络平台的设计调研 | 第23-26页 |
2.2.1 调研和访谈的目的 | 第23页 |
2.2.2 调研说明 | 第23-24页 |
2.2.3 问卷调研数据统计与分析 | 第24-26页 |
2.3 中小纺机企业信息化网络平台调研的数据分析 | 第26-27页 |
2.3.1 调查问卷结论 | 第26-27页 |
2.3.2 市场竞品分析 | 第27页 |
2.4 本章小结 | 第27-30页 |
3 “互联网+”形态下中小纺机企业信息化网络平台的设计研究 | 第30-40页 |
3.1 “互联网+”的设计思维与网络平台设计概述 | 第30-34页 |
3.1.1 “互联网+”形态的特征分析 | 第30-32页 |
3.1.2 “互联网+”引领下的设计思维理念 | 第32-33页 |
3.1.3 基于“互联网+”的中小纺机企业信息化网络平台的设计优势 | 第33-34页 |
3.2 中小纺机企业信息化网络平台的设计服务流程 | 第34-38页 |
3.2.1 传统中小纺机企业的设计服务流程 | 第34-35页 |
3.2.2 “互联网+”思维下中小纺机企业的设计服务流程 | 第35-37页 |
3.2.3 设计服务流程对比研究 | 第37-38页 |
3.3 “互联网+”形态下中小纺机企业信息化网络平台的设计方向 | 第38-39页 |
3.3.1 获取用户需求的新途径 | 第38页 |
3.3.2 设计师角色的重新定位 | 第38页 |
3.3.3 设计模式的优化思考 | 第38页 |
3.3.4 用户参与设计 | 第38-39页 |
3.4 本章小结 | 第39-40页 |
4 “互联网+”引领下中小纺机企业信息化网络平台的创新设计模式的构建 | 第40-52页 |
4.1 创新设计模式的提出 | 第40-43页 |
4.1.1 构建中小纺机企业信息化网络平台创新设计模式的目的 | 第40-41页 |
4.1.2 “互联网+”创新设计模式和传统设计模式的区别 | 第41-43页 |
4.2 “互联网+”中小纺机企业信息化网络平台创新设计模式的构建 | 第43-50页 |
4.2.1 构建思路 | 第43-44页 |
4.2.2 团队组建 | 第44页 |
4.2.3 平台设计原则 | 第44-45页 |
4.2.4 “互联网+”下的数据库平台用户体验评价方法 | 第45-48页 |
4.2.5 关键技术运用 | 第48-49页 |
4.2.6 中小纺机企业信息化网络平台的搭建设计 | 第49-50页 |
4.3 “互联网+”中小纺机企业信息化网络平台设计的可行性分析 | 第50-51页 |
4.4 本章小结 | 第51-52页 |
5 “互联网+”中小纺机企业信息化网络平台的设计实现 | 第52-64页 |
5.1 平台系统设计 | 第52-62页 |
5.1.1 平台前端设计 | 第52-59页 |
5.1.2 平台后台设计 | 第59-62页 |
5.2 平台的推广和维护 | 第62-63页 |
5.2.1 平台的推广 | 第62页 |
5.2.2 平台的维护 | 第62-63页 |
5.3 本章小结 | 第63-64页 |
6 总结与展望 | 第64-66页 |
6.1 课题总结 | 第64页 |
6.2 课题创新之处 | 第64页 |
6.3 课题展望及后续研究的可能 | 第64-66页 |
6.3.1 课题展望 | 第64-65页 |
6.3.2 后续研究的可能 | 第65-66页 |
参考文献 | 第66-70页 |
附录 | 第70-76页 |
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| 第76-78页 |
致谢 | 第78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