摘要 | 第3-5页 |
ABSTRACT | 第5-6页 |
第一章 绪论 | 第13-38页 |
1.1 选题缘起 | 第13-16页 |
1.1.1 研究目的 | 第14-15页 |
1.1.2 研究意义 | 第15-16页 |
1.2 相关研究综述 | 第16-33页 |
1.2.1 国外研究综述 | 第16-23页 |
1.2.2 国内研究综述 | 第23-27页 |
1.2.3 城市边缘区的实际发展过程 | 第27-30页 |
1.2.4 简要评价 | 第30-33页 |
1.3 研究思路与研究内容 | 第33-35页 |
1.3.1 研究思路 | 第33-34页 |
1.3.2 研究内容 | 第34-35页 |
1.4 研究方法与创新点 | 第35-37页 |
1.4.1 研究方法 | 第35页 |
1.4.2 创新点 | 第35-37页 |
1.5 研究框架 | 第37-38页 |
第二章 本研究理论基础与核心概念界定 | 第38-53页 |
2.1 相关理论支撑 | 第38-44页 |
2.1.1 核心—边缘理论 | 第38-39页 |
2.1.2 精明增长理论 | 第39-40页 |
2.1.3 协同学理论 | 第40-44页 |
2.2 大城市边缘区概念与研究范围界定透析——核心边缘理论 | 第44-52页 |
2.2.1 大城市边缘区概念透析 | 第44-48页 |
2.2.2 大城市边缘区范围界定 | 第48-52页 |
2.3 本章小结 | 第52-53页 |
第三章 广州城市边缘区时空演变分析 | 第53-70页 |
3.1 广州城市边缘区范围界定 | 第53-59页 |
3.1.1 评价因子的选取 | 第53-54页 |
3.1.2 数据与分析方法 | 第54-56页 |
3.1.3 分析模型构建 | 第56-59页 |
3.2 广州市边缘区时空演变的一般规律 | 第59-64页 |
3.2.1 典型的多核心模式 | 第59-60页 |
3.2.2 跨地域加填充式增长 | 第60-61页 |
3.2.3 生命周期生长规律 | 第61-64页 |
3.3 广州市边缘区时空演变的动力机制分析 | 第64-66页 |
3.3.1 人口与要素迁移的驱动机制 | 第64页 |
3.3.2 政府决策的驱动机制 | 第64-65页 |
3.3.3 市场效用的驱动机制 | 第65-66页 |
3.4 广州市边缘区发展存在的问题 | 第66-69页 |
3.4.1 城市边缘区政策管理实施的重叠与缺失问题 | 第66-67页 |
3.4.2 边缘区城市规划管理运行体系混乱问题 | 第67-68页 |
3.4.3 城市边缘区主体对象的利益缺乏公平问题 | 第68-69页 |
3.5 本章小结 | 第69-70页 |
第四章 广州市城市边缘区空间规划协同策略研究 | 第70-81页 |
4.1 规划协同理念研究 | 第70-71页 |
4.1.1 规划协同理念 | 第70页 |
4.1.2 规划的协同学方法 | 第70-71页 |
4.2 广州市边缘区空间与政策的规划协同 | 第71-74页 |
4.2.1 职能边界的协同 | 第71-72页 |
4.2.2 区划结构的协同 | 第72-73页 |
4.2.3 政策管理的协同 | 第73-74页 |
4.2.4 运行平台的协同 | 第74页 |
4.3 广州市边缘区规划协同策略框架构建 | 第74-80页 |
4.3.1 规划协同的内容——主体对象的明确 | 第75-77页 |
4.3.2 规划协同的基础——政策管理的统筹 | 第77-79页 |
4.3.3 规划协同的保障——运行体系的互促 | 第79-80页 |
4.4 本章小结 | 第80-81页 |
第五章 总结与展望 | 第81-84页 |
5.1 本次研究的主要结论 | 第81-82页 |
5.2 本次研究的不足之处与展望 | 第82-84页 |
参考文献 | 第84-93页 |
致谢 | 第93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