摘要 | 第5-7页 |
Abstract | 第7-8页 |
第一章 绪论 | 第13-26页 |
1.1 课题来源及背景 | 第13-15页 |
1.1.1 课题来源 | 第13页 |
1.1.2 课题背景 | 第13-15页 |
1.2 SBR工艺概述 | 第15-21页 |
1.2.1 SBR工艺流程及原理 | 第15-18页 |
1.2.2 SBR工艺的发展及衍生 | 第18页 |
1.2.3 SBR工艺的调控因素 | 第18-21页 |
1.3 生物脱氮技术的原理与发展 | 第21-24页 |
1.3.1 水体中氮含量过高的影响和危害 | 第21-22页 |
1.3.2 生物脱氮的原理 | 第22-23页 |
1.3.3 传统生物脱氮工艺 | 第23-24页 |
1.3.4 生物脱氮技术的展望 | 第24页 |
1.4 分段进水研究现状 | 第24-25页 |
1.5 外加碳源研究现状 | 第25-26页 |
第二章 试验装置与方法 | 第26-30页 |
2.1 试验装置与试验用水 | 第26-28页 |
2.1.1 原水水质 | 第26页 |
2.1.2 试验装置 | 第26-28页 |
2.2 主要的仪器、设备 | 第28页 |
2.3 分析方法 | 第28-30页 |
第三章 分段进水运行方式提高SBR工艺脱氮性能的研究 | 第30-40页 |
3.1 小试试验条件下的分段SBR与常规SBR比较 | 第30-35页 |
3.1.1 进水方式及运行参数 | 第30-31页 |
3.1.2 结果与分析 | 第31-34页 |
3.1.3 结论 | 第34-35页 |
3.2 中试试验条件下的分段SBR与常规SBR比较 | 第35-38页 |
3.2.1 进水方式及运行参数 | 第35页 |
3.2.2 结果与分析 | 第35-38页 |
3.2.3 结论 | 第38页 |
3.3 本章小结 | 第38-40页 |
第四章 剩余污泥的水解酸化液作外加碳源 | 第40-52页 |
4.1 污泥水解酸化机理 | 第41-42页 |
4.2 污泥水解酸化的影响因素 | 第42-44页 |
4.2.1 pH值 | 第42页 |
4.2.2 温度 | 第42页 |
4.2.3 ORP | 第42-43页 |
4.2.4 SRT | 第43页 |
4.2.5 表面活性剂 | 第43页 |
4.2.6 预处理 | 第43页 |
4.2.7 其他有效因素 | 第43-44页 |
4.3 试验装置和试验污泥 | 第44页 |
4.4 分析项目和方法 | 第44页 |
4.5 剩余污泥水解酸化液的制备 | 第44-46页 |
4.6 以剩余污泥的水解酸化液、乙酸钠为外加碳源与无碳源的对比 | 第46-50页 |
4.6.1 水解酸化液最佳投配比的确定 | 第46-48页 |
4.6.2 乙酸钠投加量的确定 | 第48-49页 |
4.6.3 试验结果及分析 | 第49-50页 |
4.7 经济效益分析 | 第50-51页 |
4.8 本章小结 | 第51-52页 |
第五章 结论与建议 | 第52-55页 |
5.1 结论 | 第52-53页 |
5.2 建议 | 第53-55页 |
参考文献 | 第55-59页 |
致谢 | 第59-60页 |
作者简介及读研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| 第60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