| 致谢 | 第5-6页 |
| 摘要 | 第6-7页 |
| Abstract | 第7页 |
| 1 绪论 | 第10-13页 |
| 1.1 论文的研究背景 | 第10页 |
| 1.2 论文的研究意义 | 第10-11页 |
| 1.3 论文研究状况 | 第11-12页 |
| 1.4 概念界定 | 第12-13页 |
| 2 唐代敦煌壁画经变画概述 | 第13-19页 |
| 2.1 敦煌地理人文环境 | 第13页 |
| 2.2 敦煌石窟的组成 | 第13-14页 |
| 2.3 唐代敦煌壁画经变画 | 第14-15页 |
| 2.4 经变画中舞伎形象形成根源及分布 | 第15-19页 |
| 2.4.1 形成根源 | 第15-17页 |
| 2.4.2 图式分布 | 第17-19页 |
| 3 唐代敦煌壁画经变画中舞伎形象分析 | 第19-41页 |
| 3.1 经变画中舞伎造型分析 | 第19-25页 |
| 3.1.1 初唐舞伎—旋转如风 | 第19-20页 |
| 3.1.2 盛唐舞伎—踏毡舞巾 | 第20-22页 |
| 3.1.3 中唐舞伎—高潮亮技 | 第22-23页 |
| 3.1.4 晚唐舞伎—复古不变 | 第23-25页 |
| 3.2 经变画中舞伎头饰与面容分析 | 第25-28页 |
| 3.2.1 初唐舞伎—高髻绺发,眉色多变 | 第25-26页 |
| 3.2.2 盛唐舞伎—黑眉凝重,大眼厚唇 | 第26页 |
| 3.2.3 中唐舞伎—素面如玉,绿眉朱唇 | 第26-27页 |
| 3.2.4 晚唐舞伎—面容简淡,眉唇单薄 | 第27-28页 |
| 3.3 经变画中舞伎服饰特点与色彩分析 | 第28-41页 |
| 3.3.1 服饰特点分析 | 第28-30页 |
| 3.3.2 舞伎色彩分析 | 第30-41页 |
| 4 唐代敦煌壁画经变画中舞伎形象艺术特点 | 第41-45页 |
| 4.1 以线造型,寓动于静 | 第41-42页 |
| 4.2 随类敷彩,明艳装饰 | 第42-43页 |
| 4.3 眉眼生情,动势有神 | 第43-45页 |
| 5 唐代敦煌壁画经变画舞伎形象对当代舞蹈人物画创作的启示 | 第45-49页 |
| 5.1“S”形造型 | 第45-47页 |
| 5.2 以色代墨 | 第47-48页 |
| 5.3 乐舞图式 | 第48-49页 |
| 结语 | 第49-50页 |
| 参考文献 | 第50-52页 |
| 插图目录 | 第52-53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