摘要 | 第10-12页 |
abstract | 第12-13页 |
第一章 绪论 | 第14-22页 |
1.1 PHA简介 | 第14-15页 |
1.1.1 PHA的结构 | 第14页 |
1.1.2 PHA的研究历史 | 第14-15页 |
1.1.3 PHA的分类 | 第15页 |
1.2 PHA的合成 | 第15-17页 |
1.2.1 合成微生物 | 第15-16页 |
1.2.2 合成途径 | 第16-17页 |
1.3 PHA合成关键酶 | 第17-19页 |
1.3.1 PHA合酶简介 | 第17页 |
1.3.2 PhaC的分类 | 第17-19页 |
1.4 PHA研究与发展 | 第19-20页 |
1.4.1 PHA的应用 | 第19页 |
1.4.2 PHA的发展 | 第19-20页 |
1.5 活性污泥简介 | 第20-22页 |
第二章 活性污泥中产PHA菌株的筛选 | 第22-28页 |
2.1 实验材料和设备 | 第22-24页 |
2.1.1 试剂 | 第22页 |
2.1.2 设备 | 第22-23页 |
2.1.3 样品 | 第23页 |
2.1.4 培养基 | 第23-24页 |
2.2 实验方法 | 第24-25页 |
2.2.1 污泥驯化 | 第24页 |
2.2.2 菌株的筛选 | 第24-25页 |
2.2.2.1 初筛 | 第24-25页 |
2.2.2.2 复筛 | 第25页 |
2.2.2.3 菌种保藏 | 第25页 |
2.3 实验结果 | 第25-27页 |
2.3.1 初筛结果 | 第25-26页 |
2.3.2 复筛结果 | 第26-27页 |
2.4 本章小结 | 第27-28页 |
第三章 PHA生产菌株UJN1的菌株鉴定 | 第28-38页 |
3.1 实验材料和设备 | 第28-29页 |
3.1.1 试剂 | 第28页 |
3.1.2 设备 | 第28-29页 |
3.2 实验方法 | 第29-33页 |
3.2.1 Biolog微生物鉴定 | 第29-31页 |
3.2.1.1 革兰氏染色 | 第30页 |
3.2.1.2 氧化酶实验 | 第30-31页 |
3.2.1.3 三糖铁实验 | 第31页 |
3.2.1.4 Biolog鉴定 | 第31页 |
3.2.2 16S rDNA分子测序鉴定 | 第31-33页 |
3.2.2.1 提取菌株DNA | 第31-32页 |
3.2.2.2 16S rDNA的PCR扩增 | 第32-33页 |
3.2.2.3 DNA测序 | 第33页 |
3.3 实验结果 | 第33-37页 |
3.3.1 Biolog微生物鉴定结果 | 第33-34页 |
3.3.1.1 鉴定微平板选定 | 第33-34页 |
3.3.1.2 微平板鉴定结果 | 第34页 |
3.3.2 16S rDNA分子测序鉴定结果 | 第34-37页 |
3.3.2.1 16S rDNA鉴定结果: | 第34-36页 |
3.3.2.2 构建菌种进化树 | 第36-37页 |
3.4 本章小结 | 第37-38页 |
第四章 UJN1 phaC序列的克隆及其生物信息学分析 | 第38-52页 |
4.1 实验材料和设备 | 第38-39页 |
4.1.1 实验工具 | 第38-39页 |
4.1.2 实验设备 | 第39页 |
4.2 实验方法 | 第39-43页 |
4.2.1 UJN1 phaC序列扩增 | 第39-41页 |
4.2.1.1 引物合成 | 第39页 |
4.2.1.2 PCR扩增 | 第39-40页 |
4.2.1.3 产物回收 | 第40-41页 |
4.2.1.4 序列测定 | 第41页 |
4.2.2 UJN1菌株phaC的生物信息学分析 | 第41-43页 |
4.2.2.1 开放阅读框分析 | 第41页 |
4.2.2.2 编码蛋白序列理化性质分析 | 第41页 |
4.2.2.3 疏水性分析 | 第41页 |
4.2.2.4 结构域分析 | 第41-42页 |
4.2.2.5 磷酸化位点分析 | 第42页 |
4.2.2.6 进化关系分析 | 第42页 |
4.2.2.7 PhaC结构分析 | 第42-43页 |
4.3 实验结果 | 第43-51页 |
4.3.1 UJN1 phaC序列扩增 | 第43-45页 |
4.3.1.1 引物设计与合成 | 第43页 |
4.3.1.2 PCR扩增 | 第43页 |
4.3.1.3 产物回收 | 第43-44页 |
4.3.1.4 序列测定 | 第44-45页 |
4.3.2 UJN1 phaC的生物信息学分析 | 第45-51页 |
4.3.2.1 开放阅读框分析 | 第45-46页 |
4.3.2.2 编码蛋白序列理化性质分析 | 第46页 |
4.3.2.3 疏水性分析 | 第46-47页 |
4.3.2.4 结构域分析 | 第47-48页 |
4.3.2.5 磷酸化位点分析 | 第48-49页 |
4.3.2.6 PhaC进化关系分析 | 第49页 |
4.3.2.7 PhaC的二级和三级结构分析 | 第49-51页 |
4.4 本章小结 | 第51-52页 |
第五章 UJN1产PHA条件的优化 | 第52-68页 |
5.1 实验材料和设备 | 第52-53页 |
5.1.1 实验试剂 | 第52-53页 |
5.1.2 实验设备 | 第53页 |
5.2 实验方法 | 第53-58页 |
5.2.1 培养基优化 | 第53-55页 |
5.2.1.1 不同碳源对PHA合成的影响 | 第53-54页 |
5.2.1.2 不同氮源对PHA合成的影响 | 第54页 |
5.2.1.3 不同碳氮比对PHA合成的影响 | 第54-55页 |
5.2.2 发酵条件优化 | 第55-57页 |
5.2.2.1 发酵时间对PHA合成的影响 | 第55页 |
5.2.2.2 初始pH对PHA合成的影响 | 第55-56页 |
5.2.2.3 温度对PHA合成的影响 | 第56页 |
5.2.2.4 转速对PHA合成的影响 | 第56页 |
5.2.2.5 接种量对PHA合成的影响 | 第56-57页 |
5.2.2.6 装液量对PHA合成的影响 | 第57页 |
5.2.3 交互影响优化 | 第57-58页 |
5.2.3.1 实验设计 | 第57页 |
5.2.3.2 发酵验证 | 第57-58页 |
5.3 实验结果 | 第58-67页 |
5.3.1 培养基优化结果 | 第58-59页 |
5.3.1.1 不同碳源对PHA合成的影响 | 第58页 |
5.3.1.2 不同氮源对PHA合成的影响 | 第58-59页 |
5.3.1.3 不同碳氮比对PHA合成的影响 | 第59页 |
5.3.2 发酵条件优化结果 | 第59-63页 |
5.3.2.1 发酵时间对PHA合成的影响 | 第59-60页 |
5.3.2.2 初始pH对PHA合成的影响 | 第60-61页 |
5.3.2.3 发酵温度对PHA合成的影响 | 第61页 |
5.3.2.4 摇床转速对PHA合成的影响 | 第61-62页 |
5.3.2.5 接种量对PHA合成的影响 | 第62页 |
5.3.2.6 装液量对PHA合成的影响 | 第62-63页 |
5.3.3 交互影响实验结果 | 第63-67页 |
5.3.3.1 发酵条件 | 第63-64页 |
5.3.3.2 交互影响实验结果 | 第64-65页 |
5.3.3.3 响应面和等高图分析 | 第65-67页 |
5.3.3.4 结果验证 | 第67页 |
5.4 本章小结 | 第67-68页 |
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| 第68-70页 |
参考文献 | 第70-76页 |
致谢 | 第76-78页 |
附录 | 第78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