摘要 | 第3-4页 |
abstract | 第4页 |
1.文献综述 | 第8-28页 |
1.1 液化气脱硫的重要性与意义 | 第8-9页 |
1.2 液化气中的硫化物的类型与性质 | 第9页 |
1.3 湿法脱除羰基硫技术 | 第9-12页 |
1.3.1 有机胺类吸收法 | 第10-11页 |
1.3.2 液相催化水解法 | 第11-12页 |
1.4 干法脱除羰基硫技术 | 第12-21页 |
1.4.1 加氢转化法 | 第13-15页 |
1.4.2 氧化法 | 第15页 |
1.4.3 吸附法 | 第15-16页 |
1.4.4 催化水解法 | 第16-21页 |
1.5 常用水解催化剂载体 | 第21-24页 |
1.5.1 活性炭 | 第21-22页 |
1.5.2 活性氧化铝 | 第22-23页 |
1.5.3 复合金属氧化物 | 第23-24页 |
1.6 载体活性炭的分类及改性研究 | 第24-27页 |
1.6.1 氧化改性 | 第24-25页 |
1.6.2 还原改性 | 第25-26页 |
1.6.3 金属改性 | 第26-27页 |
1.7 课题研究的意义和内容 | 第27-28页 |
2.实验部分 | 第28-34页 |
2.1 实验内容 | 第28-29页 |
2.1.1 实验试剂 | 第28-29页 |
2.1.2 实验仪器和设备 | 第29页 |
2.2 实验方法 | 第29-31页 |
2.2.1 催化剂的制备 | 第29-30页 |
2.2.2 催化剂评价装置 | 第30-31页 |
2.3 催化剂表征 | 第31-34页 |
2.3.1 X射线衍射分析(XRD) | 第31-32页 |
2.3.2 扫描电子显微镜(SEM) | 第32页 |
2.3.3 比表面及孔结构测定(BET) | 第32-34页 |
3.载体活性炭的改性研究 | 第34-44页 |
3.1 引言 | 第34页 |
3.2 实验部分 | 第34-36页 |
3.2.1 活性炭的性质 | 第34-35页 |
3.2.2 活性炭改性 | 第35页 |
3.2.3 改性活性炭水解催化剂的制备 | 第35页 |
3.2.4 脱硫实验 | 第35-36页 |
3.3 结果与讨论 | 第36-42页 |
3.3.1 活性炭预处理分析 | 第36-37页 |
3.3.2 活性炭碱改性 | 第37-41页 |
3.3.3 活性炭碱改性机理 | 第41-42页 |
3.4 本章小结 | 第42-44页 |
4.Cu/AC水解催化剂的制备及其脱硫性能的研究 | 第44-60页 |
4.1 引言 | 第44页 |
4.2 实验部分 | 第44-45页 |
4.2.1 催化剂制备 | 第44-45页 |
4.2.2 水解脱硫实验 | 第45页 |
4.3 结果与讨论 | 第45-58页 |
4.3.1 铜盐负载方式对水解催化剂的影响 | 第45-50页 |
4.3.2 氧化铜负载量对水解催化剂的影响 | 第50-53页 |
4.3.3 焙烧温度对水解催化剂的影响 | 第53-56页 |
4.3.4 碱含量对水解催化剂的影响 | 第56-57页 |
4.3.5 水解脱硫机理 | 第57-58页 |
4.4 本章小结 | 第58-60页 |
5.Cu-Fe/AC水解催化剂制备及其脱硫性能研究 | 第60-76页 |
5.1 引言 | 第60页 |
5.2 实验部分 | 第60-62页 |
5.2.1 Cu-Fe/AC水解催化剂的制备 | 第60-62页 |
5.2.2 水解脱硫实验 | 第62页 |
5.3 结果与讨论 | 第62-73页 |
5.3.1 浸渍顺序对催化水解COS活性的影响 | 第62-65页 |
5.3.2 铜铁摩尔比对COS催化水解活性的影响 | 第65-68页 |
5.3.3 实验工艺条件的影响 | 第68-72页 |
5.3.4 水解催化剂的再生 | 第72-73页 |
5.4 本章小结 | 第73-76页 |
6.结论 | 第76-80页 |
本文创新点 | 第80-82页 |
参考文献 | 第82-88页 |
致谢 | 第88-90页 |
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| 第90-91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