摘要 | 第2-3页 |
Abstract | 第3-4页 |
1 绪论 | 第7-13页 |
1.0 研究目标与意义 | 第7页 |
1.1 国内外研究现状 | 第7-8页 |
1.2 国内外研究现状 | 第8-13页 |
1.2.1 国内外设计标准的比较 | 第8-9页 |
1.2.2 低压储罐拱顶的结构与失稳破坏研究 | 第9页 |
1.2.3 低压立式储罐承压环的结构与强度破坏分析 | 第9-12页 |
1.2.4 低压储罐罐壁的结构与受力特征 | 第12-13页 |
1.3 主要完成内容 | 第13页 |
2 储罐外形尺寸的优化及工程算图的制定 | 第13-25页 |
2.1 立式拱顶储罐耗材数学模型的建立及求解方法的确定 | 第14-22页 |
2.1.1 拱顶储罐的条件假设 | 第14-15页 |
2.1.2 罐体各部件材料体积计算 | 第15-20页 |
2.1.3 目标函数的确定 | 第20-21页 |
2.1.4 优化设计流程图 | 第21-22页 |
2.2 工程算图的制定 | 第22-24页 |
2.2.1 利用数学软件对目标函数的求解 | 第22页 |
2.2.2 最佳尺寸算图的制定 | 第22-23页 |
2.2.3 优化计算与通常设计设备耗材的比较 | 第23-24页 |
2.3 本章小结 | 第24-25页 |
3 基于外形最优的储罐构件设计 | 第25-43页 |
3.1 储罐设计标准 | 第25页 |
3.2 储罐样本基本外形尺寸的确定 | 第25-26页 |
3.2.1 储罐样本的选择 | 第25-26页 |
3.2.2 样本储罐基本外形尺寸的选取 | 第26页 |
3.3 样本储罐底板尺寸的设计 | 第26-27页 |
3.3.1 储罐罐底设计 | 第26页 |
3.3.2 罐底边缘板设计 | 第26-27页 |
3.4 储罐罐壁,拱顶和承压环的设计 | 第27-35页 |
3.4.1 样本储罐各罐壁筒节设计 | 第27-30页 |
3.4.2 样本储罐储罐罐顶设计设计 | 第30-34页 |
3.4.3 样本储罐承压环设计 | 第34-35页 |
3.5 储罐总体设计参数 | 第35-36页 |
3.6 基于SolidWorks的储罐参数化建模 | 第36-42页 |
3.6.1 SolidWorks二次开发的介绍及基本原理描述 | 第36-38页 |
3.6.2 SolidWorks二次开发 | 第38-42页 |
3.6.3 SolidWorks参数化建模的意义 | 第42页 |
3.7 本章小结 | 第42-43页 |
4 基于ANSYS WorkBench的储罐受力特征分析 | 第43-57页 |
4.1 有限元分析的基本思想 | 第43-44页 |
4.2 储罐主要部件的有限元分析及特征曲线的绘制 | 第44-47页 |
4.2.1 关于储罐主要部件受力分析的进程及本章节内容目的 | 第44-45页 |
4.2.2 有限元模型参数的确定 | 第45-47页 |
4.3 有限元分析设置 | 第47-51页 |
4.3.1 ANSYS Workbench静力学分析的工程流程图 | 第47-48页 |
4.3.2 特征点提取路径设计 | 第48页 |
4.3.3 载荷及约束的施加 | 第48-51页 |
4.4 模拟数据的提取及特征曲线的制定 | 第51-55页 |
4.4.1 有限元模拟数据的提取 | 第51-55页 |
4.5 结果分析讨论 | 第55-56页 |
4.6 本章小结 | 第56-57页 |
5 基于ANSYS Workbench的储罐关键部位的结构尺寸优化 | 第57-81页 |
5.1 强度理论与储罐强度评价方法 | 第57-60页 |
5.1.1 强度理论与强度评价 | 第57-58页 |
5.1.2 应力分类 | 第58-59页 |
5.1.3 储罐强度评价方法 | 第59-60页 |
5.2 储罐优化数学模型的建立 | 第60-65页 |
5.2.1 优化目标物理表达式的确定 | 第60-63页 |
5.2.2 优化模型目标函数的建立 | 第63-65页 |
5.3 基于ANSYS Workbench优化模块的储罐部件优化 | 第65-80页 |
5.3.1 Design Explorer优化设计模块的介绍 | 第65-67页 |
5.3.2 储罐拱顶的优化 | 第67-70页 |
5.3.3 储罐承压环的优化 | 第70-73页 |
5.3.4 储罐罐壁的优化 | 第73-76页 |
5.3.5 储罐结构优化数据 | 第76-78页 |
5.3.6 储罐优化设计与常规设计经济性比较 | 第78-80页 |
5.4 优化结果分析与经济性讨论 | 第80-81页 |
5.5 本章小结 | 第81页 |
6 结论与展望 | 第81-84页 |
6.1 结论 | 第81-83页 |
6.2 展望 | 第83-84页 |
参考文献 | 第84-89页 |
硕士在读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| 第89-90页 |
致谢 | 第90-91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