| 摘要 | 第6-7页 |
| abstract | 第7-8页 |
| 英文缩略表 | 第11-12页 |
| 第一章 引言 | 第12-20页 |
| 1.1 植物根癌病及其研究进展 | 第12-15页 |
| 1.1.1 桃根癌病概述 | 第12页 |
| 1.1.2 根癌土壤杆菌的致病机制 | 第12-13页 |
| 1.1.3 根癌病的防控 | 第13-15页 |
| 1.2 植物内生细菌及其研究进展 | 第15-19页 |
| 1.2.1 植物内生细菌的定义 | 第15页 |
| 1.2.2 植物和内生细菌的微生态系统 | 第15页 |
| 1.2.3 内生细菌的多样性 | 第15-16页 |
| 1.2.4 内生细菌的功能 | 第16-19页 |
| 1.3 研究目的及意义 | 第19页 |
| 1.4 技术路线 | 第19-20页 |
| 第二章 桃树内生细菌的分离 | 第20-26页 |
| 2.1 实验材料 | 第20页 |
| 2.1.1 植物材料 | 第20页 |
| 2.1.2 供试病原菌 | 第20页 |
| 2.1.3 试剂及溶液配制 | 第20页 |
| 2.1.4 主要仪器 | 第20页 |
| 2.2 实验方法 | 第20-22页 |
| 2.2.1 枝条内生细菌的分离 | 第20-21页 |
| 2.2.2 根内生细菌的分离 | 第21-22页 |
| 2.3 结果与分析 | 第22-25页 |
| 2.3.1 桃树枝条内生细菌分离结果 | 第22-23页 |
| 2.3.2 桃树根内生细菌分离结果 | 第23-25页 |
| 2.4 讨论 | 第25-26页 |
| 第三章 桃树内生细菌拮抗根癌土壤杆菌的活性检测 | 第26-39页 |
| 3.1 实验材料 | 第26页 |
| 3.1.1 植物材料 | 第26页 |
| 3.1.2 供试菌株 | 第26页 |
| 3.1.3 试剂及溶液配制 | 第26页 |
| 3.1.4 主要仪器 | 第26页 |
| 3.2 实验方法 | 第26-28页 |
| 3.2.1 平板拮抗测定 | 第26-27页 |
| 3.2.2 温室防病效果测定 | 第27页 |
| 3.2.3 拮抗菌的鉴定 | 第27-28页 |
| 3.3 结果与分析 | 第28-38页 |
| 3.3.1 拮抗菌的筛选 | 第28-31页 |
| 3.3.2 拮抗菌 10DM4-1 和 10DI2-2 的鉴定 | 第31-38页 |
| 3.4 讨论 | 第38-39页 |
| 第四章 拮抗菌的定殖检测 | 第39-48页 |
| 4.1 实验材料 | 第39页 |
| 4.1.1 供试菌株及质粒 | 第39页 |
| 4.1.2 植物材料 | 第39页 |
| 4.1.3 试剂及溶液配制 | 第39页 |
| 4.1.4 主要仪器 | 第39页 |
| 4.2 实验方法 | 第39-42页 |
| 4.2.1 制备感受态细胞 | 第39-40页 |
| 4.2.2 电击法转化感受态细胞 | 第40页 |
| 4.2.3 转化子的验证 | 第40页 |
| 4.2.4 标记菌株与原始菌株的生物学特性比较 | 第40-41页 |
| 4.2.5 标记菌株的定殖检测 | 第41-42页 |
| 4.3 结果与分析 | 第42-46页 |
| 4.3.1 绿色荧光蛋白标记菌株的构建 | 第42页 |
| 4.3.2 标记菌株的生物学特性 | 第42-45页 |
| 4.3.3 标记菌株在番茄根部的定殖情况 | 第45-46页 |
| 4.4 讨论 | 第46-48页 |
| 第五章 全文结论与创新点 | 第48-50页 |
| 5.1 结论 | 第48页 |
| 5.2 创新点 | 第48页 |
| 5.3 今后的研究方向与目标 | 第48-50页 |
| 参考文献 | 第50-59页 |
| 附录 | 第59-62页 |
| 致谢 | 第62-63页 |
| 作者简历 | 第63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