首页--环境科学、安全科学论文--废物处理与综合利用论文--一般性问题论文--废水的处理与利用论文

电场效应与催化湿式氧化的协同作用及机理研究

摘要第6-8页
ABSTRACT第8-10页
第1章 绪论第20-46页
    1.1 选题依据和背景情况第20-21页
    1.2 (催化)湿式氧化技术第21-30页
        1.2.1 (催化)湿式氧化简介第21-22页
        1.2.2 湿式氧化催化剂的研究第22-26页
        1.2.3 催化湿式氧化反应器第26-29页
        1.2.4 (催化)湿式氧化技术难点第29-30页
    1.3 电催化及粒子群电极的研究现状与发展动态第30-42页
        1.3.1 阳极氧化工艺第30-32页
        1.3.2 阴极还原工艺第32-34页
        1.3.3 三维粒子电极第34-38页
        1.3.4 电催化氧化处理含酚废水的影响因素第38-39页
        1.3.5 含酚废水电催化氧化机理及动力学的研究进展第39-41页
        1.3.6 有机废水的电化学降解方法存在的局限性第41-42页
    1.4 论文研究思路、研究内容及创新点第42-46页
        1.4.1 研究思路第42-43页
        1.4.2 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第43-44页
        1.4.3 研究创新点第44-46页
第2章 试验材料与方法第46-60页
    2.1 实验装置第46-52页
        2.1.1 三维电催化氧化实验装置第46-47页
        2.1.2 一体化连续式反应器第47-52页
    2.2 实验材料与仪器第52-55页
        2.2.1 实验试剂第52-54页
        2.2.2 实验仪器第54-55页
    2.3 催化剂性能评价指标第55页
    2.4 分析测试方法第55-59页
        2.4.1 水质分析第55-58页
        2.4.2 催化剂的表征第58-59页
    2.5 本章小结第59-60页
第3章 具有催化活性的复合三维粒子的研制第60-96页
    3.1 载体的选择和粒子电极的制备第61-64页
        3.1.1 活性组分的选择第61页
        3.1.2 载体的选择第61-62页
        3.1.3 浸渍液的配制第62-63页
        3.1.4 粒子电极的的制备第63-64页
    3.2 单组分氧化物粒子电极的活性比较第64-69页
        3.2.1 载体的吸附性能和二维电解实验第64-65页
        3.2.2 13X分子筛为载体时催化剂的性能第65-67页
        3.2.3 γ-Al_2O_3为载体时催化剂的性能第67-69页
    3.3 复合氧化物粒子电极的研制第69-78页
        3.3.1 复合氧化物粒子电极的催化活性第69-72页
        3.3.2 复合粒子电极的稳定性实验第72-74页
        3.3.3 焙烧温度对复合粒子催化活性的影响第74-76页
        3.3.4 复合粒子电极对有机污染物的适应性第76-78页
    3.4 复合电催化剂的表征第78-84页
        3.4.1 粒子电极的SEM分析第78-80页
        3.4.2 粒子电极的XRD分析第80-83页
        3.4.3 粒子电极的EDX分析第83-84页
    3.5 电催化氧化反应条件对处理效果的影响第84-91页
        3.5.1 pH的影响第84-86页
        3.5.2 电解质浓度的影响第86-87页
        3.5.3 槽电压的影响第87-88页
        3.5.4 苯酚初始浓度的影响第88-89页
        3.5.5 温度的影响第89-90页
        3.5.6 气体流量的影响第90-91页
    3.6 苯酚转化反应动力学及反应活化能第91-93页
    3.7 反应机理探讨第93-94页
    3.8 本章小结第94-96页
第4章 复合催化剂制备的优化研究第96-109页
    4.1 实验材料与方法第96-101页
        4.1.1 催化剂的制备第96-97页
        4.1.2 催化剂的填充第97-99页
        4.1.3 CWO系统的实验步骤第99-100页
        4.1.4 实验条件的设定第100-101页
    4.2 催化剂活性和稳定性考察第101-108页
        4.2.1 催化剂的活性第101-103页
        4.2.2 催化剂的稳定性第103-104页
        4.2.3 催化剂金属离子的溶出第104-107页
        4.2.4 催化剂pH值的变化第107-108页
    4.3 本章小结第108-109页
第5章 电场效应与催化湿式氧化协同作用初探第109-132页
    5.1 实验条件的设定第109-110页
    5.2 CWO/ECO协同作用初步研究第110-119页
        5.2.1 CWO/ECO协同作用对苯酚和TOC去除率的影响第110-116页
        5.2.2 CWO/ECO协同作用对出水毒性的影响第116-119页
    5.3 协同效应的理论分析第119-120页
    5.4 反应条件对处理效果的影响第120-130页
        5.4.1 反应温度第120-123页
        5.4.2 系统氧分压第123-125页
        5.4.3 电流强度第125-126页
        5.4.4 进水苯酚浓度第126-127页
        5.4.5 进水pH值第127-128页
        5.4.6 催化剂粒径第128-130页
    5.5 本章小结第130-132页
第6章 系统协同催化降解苯酚的机理研究第132-155页
    6.1 电化学氧化(ECO)机理第132-142页
        6.1.1 粒子电极在不同工艺条件下对苯酚的降解第132-134页
        6.1.2 紫外-可见光谱分析第134-135页
        6.1.3 羟基自由基的证实第135-137页
        6.1.4 反应中间产物及降解机理分析第137-142页
    6.2 催化湿式氧化机理第142-145页
    6.3 CWO/ECO系统协同催化氧化对苯酚降解机理第145-154页
        6.3.1 反应中间产物分析第145-150页
        6.3.2 苯酚协同降解历程分析第150-154页
    6.4 本章小结第154-155页
第7章 结论与建议第155-159页
    7.1 结论第155-157页
    7.2 建议第157-159页
致谢第159-160页
参考文献第160-170页
个人简历 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第170-171页

论文共171页,点击 下载论文
上一篇:基于计算机视觉和声学技术融合检测鸡蛋品质的研究
下一篇:多菌灵降解菌的分离、鉴定及其降解特性研究