摘要 | 第5-6页 |
Abstract | 第6页 |
第1章 绪论 | 第10-14页 |
1.1 研究背景和意义 | 第10页 |
1.2 国内外研究现状 | 第10-12页 |
1.2.1 国外研究现状 | 第10-11页 |
1.2.2 国内研究现状 | 第11-12页 |
1.3 研究内容和方法 | 第12-13页 |
1.3.1 研究内容 | 第12-13页 |
1.3.2 研究方法 | 第13页 |
1.4 创新点 | 第13-14页 |
第2章 并购理论及实物期权理论 | 第14-20页 |
2.1 并购理论 | 第14-15页 |
2.1.1 并购概念及类型 | 第14页 |
2.1.2 并购的动因 | 第14-15页 |
2.1.3 并购中评估目标企业价值的重要性 | 第15页 |
2.2 实物期权理论 | 第15-16页 |
2.2.1 实物期权含义 | 第15-16页 |
2.2.2 实物期权特征 | 第16页 |
2.2.3 实物期权类型 | 第16页 |
2.3 企业并购评估过程中的实物期权理论 | 第16-18页 |
2.3.1 企业并购过程的实物期权特征 | 第16-17页 |
2.3.2 企业并购过程中实物期权类型 | 第17-18页 |
2.4 实物期权法与传统估值方法在并购评估中的比较 | 第18-20页 |
第3章 基于实物期权理论的定价模型 | 第20-28页 |
3.1 连续时间状态下的 BLACK-SCHOLES 模型 | 第20-22页 |
3.1.1 模型的建立 | 第20-21页 |
3.1.2 模型的参数分析 | 第21-22页 |
3.2 离散时间状态下的二叉树模型 | 第22-24页 |
3.2.1 模型的假设 | 第22页 |
3.2.2 模型的思想 | 第22-24页 |
3.3 三叉树模型 | 第24-27页 |
3.3.1 模型的假设 | 第24页 |
3.3.2 模型的思想 | 第24-27页 |
3.4 三种模型比较 | 第27-28页 |
第4章 基于实物期权理论建立企业并购评估中的模型 | 第28-36页 |
4.1 构建并购评估中实物期权定价模型 | 第28-29页 |
4.2 评估目标企业价值的关键步骤和方法 | 第29-36页 |
4.2.1 评估目标企业自身价值的步骤和方法 | 第29-30页 |
4.2.2 平均加权资本成本的计算 | 第30-31页 |
4.2.3 目标企业自身期权价值的计算 | 第31-33页 |
4.2.4 并购过程中期权价值的计算 | 第33页 |
4.2.5 并购后的期权价值的计算 | 第33-34页 |
4.2.6 分配系数的计算 | 第34-36页 |
第5章 王府井百货并购春天百货案例分析 | 第36-52页 |
5.1 并购背景和双方基本情况 | 第36-37页 |
5.2 并购分析 | 第37-38页 |
5.2.1 并购效应分析 | 第37页 |
5.2.2 选择实物期权法的原因分析 | 第37-38页 |
5.3 目标企业的自身价值估算 | 第38-43页 |
5.3.1 自由现金流量估算 | 第38-39页 |
5.3.2 平均加权资本成本(WACC)估算 | 第39-43页 |
5.3.3 目标企业自身价值 | 第43页 |
5.4 实物期权模型计算目标企业价值 | 第43-51页 |
5.4.1 目标企业自身的期权价值 | 第43-45页 |
5.4.2 并购本身的期权价值 | 第45-46页 |
5.4.3 并购后的期权价值 | 第46-50页 |
5.4.4 分配系数的确定 | 第50-51页 |
5.5 目标企业的价值确定 | 第51-52页 |
结论 | 第52-53页 |
参考文献 | 第53-55页 |
致谢 | 第55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