摘要 | 第4-6页 |
Abstract | 第6-8页 |
第一章 文献综述 | 第12-23页 |
1.1 核心种质研究现状 | 第12-14页 |
1.1.1 核心种质的概念 | 第12页 |
1.1.2 核心种质特性 | 第12-13页 |
1.1.3 核心种质的作用 | 第13页 |
1.1.4 核心种质研究概况 | 第13-14页 |
1.2 分子设计育种研究 | 第14-22页 |
1.2.1 水稻产量性状遗传的分子生物学基础 | 第14-16页 |
1.2.2 提高水稻产量潜力的分子设计育种策略 | 第16-17页 |
1.2.3 水稻产量分子设计育种开展的相关基础工作研究 | 第17-19页 |
1.2.4 水稻产量分子设计育种的限制因素 | 第19-20页 |
1.2.5 基于SNP标记的水稻产量分子设计育种技术路线 | 第20页 |
1.2.6 水稻产量分子设计育种研究展望 | 第20-22页 |
1.3 本研究的目的意义 | 第22-23页 |
第二章 水稻核心种质产量及相关性状研究 | 第23-31页 |
2.1 试验材料与方法 | 第23-24页 |
2.2 结果与分析 | 第24-29页 |
2.2.1 黄华占系谱品种产量表型 | 第24-25页 |
2.2.2 黄华占衍生品种产量表型 | 第25-27页 |
2.2.3 黄华占系谱基因区段比较 | 第27-29页 |
2.3 讨论 | 第29页 |
2.3.1 黄华占系谱品种年代 | 第29页 |
2.3.2 黄华占系谱品种产量演变 | 第29页 |
2.4 结论 | 第29-31页 |
第三章 水稻核心种质产量及相关性状稳定性分析 | 第31-44页 |
3.1 试验材料与方法 | 第32页 |
3.1.1 试验材料与田间试验 | 第32页 |
3.1.2 数据分析 | 第32页 |
3.2 结果与分析 | 第32-41页 |
3.2.1 生育期和产量表型 | 第32页 |
3.2.2 产量及相关性状稳定性分析 | 第32-33页 |
3.2.3 系谱品种产量稳定性比较 | 第33-39页 |
3.2.4 系谱品种产量构成性状稳定性比较 | 第39-41页 |
3.3 讨论 | 第41-43页 |
3.3.1 气候变化对水稻产量及相关性状稳定性的影响 | 第41-42页 |
3.3.2 AMMI模型对系谱品种产量及相关性状稳定性的评价 | 第42-43页 |
3.4 结论 | 第43-44页 |
第四章 利用RIL群体定位产量相关性状QTL | 第44-87页 |
4.1 试验材料与方法 | 第45-46页 |
4.1.1 试验材料与田间试验 | 第45页 |
4.1.2 性状考察 | 第45页 |
4.1.3 芯片系统检测平台的建立 | 第45页 |
4.1.4 数据分析和QTL定位 | 第45-46页 |
4.2 结果与分析 | 第46-83页 |
4.2.1 亲本和群体产量相关性状的表型分析 | 第46-55页 |
4.2.2 RIL产量及相关性状加性QTL定位 | 第55-62页 |
4.2.3 RIL产量相关性状上位性QTL分析 | 第62-73页 |
4.2.4 RIL群体产量及相关性状QTL与环境效应分析 | 第73-83页 |
4.3 讨论 | 第83-86页 |
4.3.1 定位结果的准确性分析 | 第83页 |
4.3.2 产量相关性状QTL标记区间的比较 | 第83-86页 |
4.4 结论 | 第86-87页 |
第五章 全文总结 | 第87-90页 |
5.1 主要研究结论 | 第87-88页 |
5.2 本研究的创新点 | 第88-89页 |
5.2.1 研究思路的创新 | 第88页 |
5.2.2 研究方法的创新 | 第88-89页 |
5.2.3 研究结论的创新 | 第89页 |
5.3 本研究的不足之处 | 第89-90页 |
参考文献 | 第90-105页 |
附录 | 第105-113页 |
致谢 | 第113-114页 |
作者简介 | 第114页 |
博士期间发表与撰写论文 | 第114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