首页--农业科学论文--农作物论文--禾谷类作物论文--稻论文

超大穗水稻品种R1126及所配组合形态、生理及产量构成研究

摘要第4-6页
Abstract第6-8页
第一章 前言第13-26页
    1.1 文献综述第13-24页
        1.1.1 水稻超高产育种第13-18页
        1.1.2 超高产水稻形态生理特征第18-24页
    1.2 研究目的及意义第24-26页
第二章 超大穗水稻品种R1126及所配组合的产量稳定性及产量构成因素第26-33页
    2.1 材料与方法第26-27页
        2.1.1 供试材料与试验设计第26-27页
        2.1.2 考查性状第27页
        2.1.3 分析方法第27页
    2.2 结果与分析第27-31页
        2.2.1 产量表现第27页
        2.2.2 产量稳定性分析第27-29页
        2.2.3 产量构成特点第29-30页
        2.2.4 产量及其构成因素的通径分析第30-31页
    2.3 讨论与结论第31-33页
第三章 超大穗水稻品种R1126及所配组合的株型特征第33-43页
    3.1 材料与方法第33-34页
        3.1.1 供试材料与试验设计第33页
        3.1.2 测定项目第33-34页
        3.1.3 数据分析第34页
    3.2 结果与分析第34-41页
        3.2.1 分蘖特性第34页
        3.2.2 茎杆特征第34-35页
        3.2.3 叶片特征第35-39页
        3.2.4 穗部特征第39-41页
    3.3 讨论与总结第41-43页
第四章 超大穗水稻品种R1126及所配组合生育后期根系的形态生理特征第43-52页
    4.1 材料与方法第43-44页
        4.1.1 供试材料与试验设计第43页
        4.1.2 测定项目第43-44页
        4.1.3 数据分析第44页
    4.2 结果与分析第44-50页
        4.2.1 根系的形态特征第44页
        4.2.2 根系干重和根冠比第44-46页
        4.2.3 根系的分布规律第46-47页
        4.2.4 根系总吸收表面积和活跃吸表收面积第47页
        4.2.5 根系伤流强度第47-48页
        4.2.6 根系性状与产量的相关分析第48-50页
    4.3 讨论与总结第50-52页
第五章 超大穗水稻品种R1126及所配组合生育后期的光合特性第52-62页
    5.1 材料与方法第52-53页
        5.1.1 试验材料第52页
        5.1.2 测定方法第52-53页
        5.1.3 数据计算和统计分析第53页
    5.2 结果与分析第53-60页
        5.2.1 齐穗后叶面积变化和光合势第53-54页
        5.2.2 剑叶叶绿素含量的变化第54-55页
        5.2.3 齐穗后剑叶净光合速率(Pn)和气体交换参数的变化第55-56页
        5.2.4 净光合速率(Pn)的日变化第56页
        5.2.5 叶片叶绿素荧光参数的变化第56-58页
        5.2.6 Rubisco和SOD活性的变化第58-59页
        5.2.7 光合特性与产量的关系第59-60页
    5.3 讨论与结论第60-62页
第六章 超大穗水稻品种R1126及所配组合物质积累与转运特性第62-71页
    6.1 材料与方法第62-63页
        6.1.1 供试材料与试验设计第62页
        6.1.2 测定项目第62-63页
        6.1.3 数据计算与分析第63页
    6.2 结果与分析第63-68页
        6.2.1 不同生育时期单茎干物质量和群体干物质量第63页
        6.2.2 不同生育阶段群体干物质积累量、其占生物学产量的比例和收获指数第63-64页
        6.2.3 生育中后期营养器官和穗各部分干物质比例及其变化第64-65页
        6.2.4 营养器官干物质的输出和转化特征第65页
        6.2.5 群体干物质输出与转化特征第65-66页
        6.2.6 产量与干物质积累转运特性和经济系数的关系第66-68页
    6.3 讨论与结论第68-71页
第七章 超大穗水稻品种R1126及所配组合籽粒灌浆充实特性及其与籽粒库活性的关系第71-87页
    7.1 材料与方法第71-72页
        7.1.1 供试材料与试验设计第71页
        7.1.2 测定项目与方法第71-72页
        7.1.3 数据分析第72页
    7.2 结果与分析第72-84页
        7.2.1 籽粒灌浆特性第72-76页
        7.2.2 籽粒充实度分析第76-77页
        7.2.3 籽粒库内源激素含量的动态变化与籽粒灌浆第77-81页
        7.2.4 籽粒中淀粉合成关键酶活性的动态变化与籽粒灌浆第81-84页
    7.3 讨论与总结第84-87页
第八章 超大穗水稻品种穗颈节间和穗部枝梗输导组织与籽粒充实特性第87-98页
    8.1 材料与方法第87-88页
        8.1.1 供试材料与试验设计第87页
        8.1.2 测定方法第87-88页
        8.1.3 数据分析第88页
    8.2 结果与分析第88-95页
        8.2.1 穗颈输导组织特性第88-92页
        8.2.2 穗部枝梗输导组织特征第92-95页
    8.3 讨论与总结第95-98页
全文结论与主要创新第98-101页
参考文献第101-117页
致谢第117-118页
作者简介第118-119页
附录 R1126及所配组合不同年份和试验地点小区产量与构成因素第119-122页

论文共122页,点击 下载论文
上一篇:新型农民专业合作社:参与主体行为、组织制度与组织绩效
下一篇:水稻核心种质黄华占产量及相关性状遗传解析和QTL定位研究