致谢 | 第4-5页 |
摘要 | 第5-6页 |
ABSTRACT | 第6-7页 |
1 绪论 | 第11-22页 |
1.1 引言 | 第11-12页 |
1.2 抽水引发的地面沉降概况 | 第12-13页 |
1.3 抽水引发地面沉降理论研究现状 | 第13-16页 |
1.3.1 沉降机理研究 | 第13-14页 |
1.3.2 沉降计算模型研究 | 第14-16页 |
1.4 结构性软土的一维固结理论研究现状 | 第16-20页 |
1.4.1 土的结构性 | 第16-17页 |
1.4.2 结构性软土的基本特性 | 第17-18页 |
1.4.3 结构性软土的固结研究现状 | 第18-20页 |
1.5 本文研究意义和主要工作 | 第20-22页 |
2 水位下降引发的单层结构性软土层一维固结解析解 | 第22-39页 |
2.1 引言 | 第22-23页 |
2.2 水位曲线下降引发单层结构性软土一维固结解析解 | 第23-32页 |
2.2.1 越流系统模型 | 第23页 |
2.2.2 基本假定及计算模型 | 第23-25页 |
2.2.3 控制方程及求解条件 | 第25页 |
2.2.4 方程求解过程 | 第25-32页 |
2.3 算例计算及固结性状分析 | 第32-37页 |
2.3.1 算例简介 | 第32-33页 |
2.3.2 水头及孔压曲线 | 第33-36页 |
2.3.3 平均固结度及沉降曲线 | 第36-37页 |
2.4 本章小结 | 第37-39页 |
3 水位下降引发的双层结构性软土层一维固结解析解 | 第39-74页 |
3.1 引言 | 第39页 |
3.2 潜水层水位下降引发双层结构性软土一维固结解析解 | 第39-47页 |
3.2.1 越流系统中潜水层降水基本模型 | 第39-40页 |
3.2.2 基本假定及计算模型 | 第40-41页 |
3.2.3 控制方程及求解条件 | 第41-43页 |
3.2.4 方程求解过程 | 第43-47页 |
3.3 承压水层水位下降引发双层结构性软土一维固结解析解 | 第47-61页 |
3.3.1 越流系统中承压水层降水基本模型 | 第47-48页 |
3.3.2 基本假定及计算模型 | 第48-49页 |
3.3.3 仅存在一条移动边界时的控制方程及求解条件 | 第49-51页 |
3.3.4 仅存在一条移动边界时方程求解过程 | 第51-55页 |
3.3.5 存在两条移动边界时的控制方程及求解条件 | 第55-56页 |
3.3.6 存在两条移动边界时方程求解过程 | 第56-61页 |
3.4 算例计算及固结性状分析 | 第61-69页 |
3.4.1 算例简介 | 第61页 |
3.4.2 水头及孔压曲线(σ'_(p1)=σ'_(p2)=50kPa) | 第61-65页 |
3.4.3 σ'_(p1)相同,σ'_(p2)不同时水头及孔压曲线对比 | 第65-68页 |
3.4.4 平均固结度及沉降曲线 | 第68-69页 |
3.5 水位下降与荷载引发软土层固结对比分析 | 第69-71页 |
3.6 本章小结 | 第71-74页 |
4 水位下降引发的成层结构性软土层一维固结解析解 | 第74-93页 |
4.1 引言 | 第74页 |
4.2 承压水层水位下降引发成层结构性软土一维固结解析解 | 第74-81页 |
4.2.1 越流系统中承压水层降水基本模型 | 第74-75页 |
4.2.2 基本假定及计算模型 | 第75页 |
4.2.3 控制方程及求解条件 | 第75-77页 |
4.2.4 方程求解过程 | 第77-81页 |
4.3 算例计算及固结性状分析 | 第81-90页 |
4.3.1 算例简介 | 第81-82页 |
4.3.2 水头及孔压曲线(σ'_(p1)=50kPa,σ_'(p2)=50kPa,σ'_(p3)=80kPa) | 第82-85页 |
4.3.3 水头及孔压曲线(σ'_(p1)=50kPa,σ'_(p2)=65kPa,σ'_(p3)=80kPa) | 第85-89页 |
4.3.4 平均固结度及沉降曲线 | 第89-90页 |
4.4 本章小结 | 第90-93页 |
5 结论与展望 | 第93-97页 |
5.1 全文主要工作与结论 | 第93-96页 |
5.2 进一步研究思路及设想 | 第96-97页 |
参考文献 | 第97-101页 |
作者简历 | 第101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