| 摘要 | 第4-5页 |
| Abstract | 第5-6页 |
| 第1章 绪论 | 第10-16页 |
| 1.1 课题研究的背景及意义 | 第10-11页 |
| 1.2 无刷电励磁同步电机的发展历程 | 第11-13页 |
| 1.3 电机损耗与温升的计算方法与研究现状 | 第13-14页 |
| 1.3.1 电机损耗的研究 | 第13-14页 |
| 1.3.2 电机温升计算方法 | 第14页 |
| 1.4 课题主要研究内容 | 第14-16页 |
| 第2章 无刷电励磁同步电机运行原理与性能分析 | 第16-32页 |
| 2.1 无刷电励磁同步电机结构特点 | 第16-21页 |
| 2.1.1 定子结构 | 第16-19页 |
| 2.1.2 转子结构 | 第19-20页 |
| 2.1.3 励磁控制器结构 | 第20-21页 |
| 2.2 无刷电励磁同步电机运行原理 | 第21-25页 |
| 2.2.1 运行方式 | 第21-22页 |
| 2.2.2 磁场调制机理 | 第22-24页 |
| 2.2.3 不同运行方式下的功率流向分析 | 第24-25页 |
| 2.3 不同转子和运行方式下无刷电励磁同步电机性能的对比分析 | 第25-30页 |
| 2.3.1 铁心磁场 | 第25-27页 |
| 2.3.2 气隙磁密 | 第27-28页 |
| 2.3.3 电感参数计算 | 第28-29页 |
| 2.3.4 起动性能研究 | 第29-30页 |
| 2.3.5 空载反电势 | 第30页 |
| 2.4 本章小结 | 第30-32页 |
| 第3章 无刷电励磁同步电机的损耗计算 | 第32-47页 |
| 3.1 铜耗计算 | 第32-35页 |
| 3.1.1 定子绕组铜耗 | 第32-34页 |
| 3.1.2 转子笼条铜耗 | 第34-35页 |
| 3.2 铁心损耗计算模型 | 第35-39页 |
| 3.2.1 不考虑趋肤效应时损耗系数的计算 | 第35-36页 |
| 3.2.2 趋肤效应对损耗系数的影响 | 第36-38页 |
| 3.2.3 考虑谐波和旋转磁化影响的铁耗计算模型 | 第38-39页 |
| 3.3 铁心损耗计算 | 第39-43页 |
| 3.3.1 定子铁耗 | 第39-42页 |
| 3.3.2 转子铁耗 | 第42-43页 |
| 3.4 有限元法计算电机损耗 | 第43-45页 |
| 3.5 机械损耗与杂散损耗的确定 | 第45页 |
| 3.6 效率计算 | 第45-46页 |
| 3.7 本章小结 | 第46-47页 |
| 第4章 无刷电励磁同步电机的温度场计算 | 第47-64页 |
| 4.1 电机传热的基本理论 | 第47-48页 |
| 4.2 电机温度场计算模型的建立 | 第48-51页 |
| 4.2.1 材料导热系数的确定 | 第48-49页 |
| 4.2.2 铁心叠片的等效导热系数 | 第49页 |
| 4.2.3 气隙的等效处理 | 第49-50页 |
| 4.2.4 定子绕组等效热模型的建立 | 第50-51页 |
| 4.2.5 散热系数的确定 | 第51页 |
| 4.3 电机结构与运行工况对温度场的影响 | 第51-63页 |
| 4.3.1 散热翅数量对温度场的影响 | 第52-53页 |
| 4.3.2 散热翅高度对温度场的影响 | 第53-54页 |
| 4.3.3 机壳表面风速对温度场的影响 | 第54-56页 |
| 4.3.4 负载对温度场的影响 | 第56-57页 |
| 4.3.5 转子结构对温度场的影响 | 第57-63页 |
| 4.4 本章小结 | 第63-64页 |
| 第5章 无刷电励磁同步电机损耗与温升试验 | 第64-74页 |
| 5.1 样机研制 | 第64-65页 |
| 5.2 试验环境及试验平台 | 第65-66页 |
| 5.3 参数测量 | 第66-73页 |
| 5.3.1 绕组电阻与电感的测量 | 第67-68页 |
| 5.3.2 损耗与性能实验 | 第68-71页 |
| 5.3.3 温升测量 | 第71-73页 |
| 5.4 本章小结 | 第73-74页 |
| 第6章 结论 | 第74-76页 |
| 参考文献 | 第76-79页 |
| 附录A 铁耗计算程序 | 第79-83页 |
| 在学研究成果 | 第83-84页 |
| 致谢 | 第84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