摘要 | 第4-5页 |
abstract | 第5页 |
1 导论 | 第10-15页 |
1.1 研究背景与问题提出 | 第10-11页 |
1.2 研究目的和意义 | 第11-12页 |
1.2.1 研究目的 | 第11页 |
1.2.2 研究意义 | 第11-12页 |
1.3 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| 第12-14页 |
1.3.1 研究内容 | 第12-13页 |
1.3.2 技术路线 | 第13-14页 |
1.4. 研究方法及主要创新点 | 第14-15页 |
1.4.1 研究方法 | 第14页 |
1.4.2 主要创新点 | 第14-15页 |
2 国内外相关研究进展与理论基础 | 第15-22页 |
2.1 旅游开发模式相关研究 | 第15-17页 |
2.1.1 旅游开发模式定义 | 第15页 |
2.1.2 旅游开发模式相关研究回顾 | 第15-17页 |
2.1.3 本文研究视角下的旅游开发模式定义 | 第17页 |
2.2 无居民海岛旅游相关研究 | 第17-20页 |
2.2.1 无居民海岛定义 | 第17-18页 |
2.2.2 无居民海岛旅游开发现状 | 第18-19页 |
2.2.3 无居民海岛旅游开发模式研究 | 第19-20页 |
2.3 研究理论基础 | 第20-22页 |
2.3.1 旅游区位理论 | 第20页 |
2.3.2 文化地理学理论 | 第20-21页 |
2.3.3 旅游产业集群理论 | 第21-22页 |
3 海岛旅游开发模式驱动及分类研究 | 第22-31页 |
3.1 海岛旅游开发模式研究现状 | 第22页 |
3.2 海岛旅游开发动力机制 | 第22-25页 |
3.3 海岛旅游开发模式分类 | 第25-31页 |
3.3.1 根据开发主体不同进行分类 | 第25-27页 |
3.3.2 根据区域关系分类 | 第27-29页 |
3.3.3 根据驱动力不同分类 | 第29-31页 |
4 海南无居民海岛旅游开发模式评价指标体系构建 | 第31-46页 |
4.1 评价指标体系选取原则 | 第31-32页 |
4.2 初始评价指标体系的提出 | 第32-34页 |
4.3 海南无居民海岛旅游开发模式内涵分析 | 第34-36页 |
4.3.1 观光游乐型海岛旅游开发模式 | 第34页 |
4.3.2 休闲度假型海岛旅游开发模式 | 第34-35页 |
4.3.3 文化创意型旅游开发模式 | 第35页 |
4.3.4 运动娱乐型海岛旅游开发模式 | 第35-36页 |
4.3.5 生态保护型海岛旅游开发模式 | 第36页 |
4.4 海南无居民海岛旅游开发模式评价指标筛选 | 第36-40页 |
4.4.1 指标筛选方法—德尔菲法 | 第36-37页 |
4.4.2 专家意见征询表设计 | 第37页 |
4.4.3 专家征询结果分析 | 第37-39页 |
4.4.4 指标体系确定 | 第39-40页 |
4.5 海南无居民海岛旅游开发模式评价指标权重确定 | 第40-43页 |
4.5.1 构造判断矩阵及一致性检验 | 第41页 |
4.5.2 指标体系权重确定 | 第41-42页 |
4.5.3 指标体系分析 | 第42-43页 |
4.6 海南无居民海岛旅游开发模式综合评价 | 第43-46页 |
4.6.1 综合评价方法 | 第43-44页 |
4.6.2 评价指标的量化处理 | 第44-46页 |
5 海南无居民海岛旅游开发模式选择 | 第46-53页 |
5.1 海南海岛概况 | 第46页 |
5.2 海南无居民海岛开发利用现状 | 第46-49页 |
5.3 海南旅游用无居民海岛旅游开发模式选择 | 第49-53页 |
5.3.1 海南旅游用无居民海岛概况 | 第49-51页 |
5.3.2 海南旅游用无居民海岛旅游开发模式选择 | 第51-53页 |
6. 研究结论 | 第53-55页 |
6.1 研究主要结论 | 第53-54页 |
6.2 研究不足和展望 | 第54-55页 |
参考文献 | 第55-58页 |
附录一 第一轮专家意见征询表 | 第58-60页 |
附录二 第二轮专家意见征询表 | 第60-62页 |
附录三 指标权重确定专家意见征询表(AHP) | 第62-66页 |
附录四 海南无居民海岛旅游开发模式专家评分表 | 第66-68页 |
攻读研究生期间科研成果 | 第68-69页 |
致谢 | 第69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