摘要 | 第3-4页 |
Abstract | 第4页 |
第1章 引言 | 第7-9页 |
1.1 研究背景与意义 | 第7页 |
1.2 刑事法援制度境内境外的研究状况 | 第7-8页 |
1.3 研究方法与思路 | 第8-9页 |
第2章 我国刑事法援制度之发展与价值 | 第9-14页 |
2.1 我国刑事法援制度之发展史 | 第9-10页 |
2.1.1 萌芽时期 | 第9页 |
2.1.2 初建时期 | 第9-10页 |
2.1.3 发展时期 | 第10页 |
2.2 我国刑事法援制度存在与发展之价值 | 第10-14页 |
2.2.1 十分利于保障人权 | 第10-11页 |
2.2.2 有助实现司法公正 | 第11页 |
2.2.3 利于有效诉讼制衡 | 第11-12页 |
2.2.4 促进律师行业发展 | 第12页 |
2.2.5 增强弱者法治观念 | 第12-14页 |
第3章 我国刑事法律援助的现状 | 第14-19页 |
3.1 新刑诉法实施前刑事法援对象及范围 | 第14-15页 |
3.1.1 刑事法律援助对象 | 第14-15页 |
3.1.2 刑事法律援助的诉讼范围 | 第15页 |
3.2 历年法援机构所办刑案数量和民事、行政案之比较 | 第15-17页 |
3.3 各法援人员承办刑事法援案的状况 | 第17-19页 |
第4章 我国刑事法援制度运行存在的问题及分析 | 第19-33页 |
4.1 援助机构体制、编制问题 | 第19-20页 |
4.2 法援的费用注入不充足且分配不妥 | 第20-24页 |
4.2.1 法援费用在财政总支出上占比过低 | 第20-21页 |
4.2.2 人均法援费用太少 | 第21-22页 |
4.2.3 办案专用的法援费用太少 | 第22-23页 |
4.2.4 管理经费与实际办案经费分配不合理 | 第23页 |
4.2.5 刑事法援经费与民事法援经费分配不合理 | 第23-24页 |
4.3 刑事法援案质量面临困境 | 第24-27页 |
4.3.1 指定辩护在法庭审理过程中存在流于形式之倾向 | 第24页 |
4.3.2 刑辩律师的执业风险比较大 | 第24-25页 |
4.3.3 刑案法援缺乏质量控制机制 | 第25-27页 |
4.4 刑事法援过程缺乏监管与救济措施 | 第27-29页 |
4.4.1 各单位办案衔接无机制 | 第28页 |
4.4.2 各单位怠于工作致法援不及时 | 第28-29页 |
4.5 缺乏刑案被害人指定诉讼代理及救济制度 | 第29-30页 |
4.6 讯问未成年人时“适当成年人在场制度”存在缺陷 | 第30-33页 |
第5章 我国刑事法援制度之完善 | 第33-45页 |
5.1 体制上要使法援管理与法援实施并存 | 第33-34页 |
5.2 建立我国刑事法援质量监控机制 | 第34-35页 |
5.2.1 统一刑事法援的客观衡量标准,在法律框架内统一适用 | 第34-35页 |
5.2.2 设立刑事法援质量评估机构,适时兼采受援助对象意见 | 第35页 |
5.2.3 增强对刑事法援律师的责任心教育和资格控制 | 第35页 |
5.3 完善与实现刑案被害人获得法援权 | 第35-40页 |
5.3.1 在立法中从不同角度去完善刑案被害人的法援权 | 第36-39页 |
5.3.2 在工作中采用具体方法以促进刑案被害人法援权利的实现 | 第39-40页 |
5.4 完善刑事法援过程的监管与救济途径 | 第40-41页 |
5.4.1 统一制定具体措施监管法援过程 | 第40页 |
5.4.2 出台制裁措施以督促及时履行法定义务 | 第40-41页 |
5.4.3 赋予受援对象及其亲属救济途径 | 第41页 |
5.5 将辩护律师纳入讯问未满十八周岁的人时“适当成年人在场制度” | 第41-42页 |
5.6 构建法援费用保障机制,设立刑事法援专项开支 | 第42-45页 |
5.6.1 把法援费用保障机制纳入法律援助法 | 第42页 |
5.6.2 多渠道募集经费以作法援经费的后备力量 | 第42-44页 |
5.6.3 实现法援费用专项账户管理,专设刑事法援专项开支 | 第44-45页 |
结语 | 第45-46页 |
致谢 | 第46-47页 |
参考文献 | 第47-48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