首页--农业科学论文--农作物论文--禾谷类作物论文--玉米(玉蜀黍)论文

玉米C型胞质败育相关基因的表达分析

摘要第4-8页
ABSTRACT第8-10页
第一章 文献综述第14-37页
    1 植物CMS败育机理的研究第14-25页
        1.1 玉米CMS的胞质分类第14-15页
        1.2 玉米CMS的细胞学研究第15-16页
        1.3 CMS的生理生化水平研究第16-19页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1.3.1 营养物质与细胞质雄性不育第16页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1.3.2 植物激素与细胞质雄性不育第16-17页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1.3.3 同工酶与细胞质雄性不育第17-18页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1.3.4 活性氧与细胞质雄性不育第18-19页
        1.4 细胞质雄性不育的分子水平研究第19-24页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1.4.1 mtDNA重组与CMS第20-22页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1.4.2 mtRNA的加工与CMS第22-23页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1.4.3 核质互作与CMS第23-24页
        1.5 与植物细胞质雄性不育相关的几种假说第24-25页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1.5.1 毒性假说第24-25页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1.5.2 代谢假说第25页
    2 植物细胞质雄性不育育性恢复机理第25-30页
        2.1 恢复基因对线粒体DNA结构的影响第25-26页
        2.2 恢复基因对线粒体嵌合基因转录本的影响第26-27页
        2.3 恢复基因对不育相关基因RNA编辑的影响第27-28页
        2.4 玉米C型胞质育性恢复的研究进展第28-30页
    3 RNA的选择性剪接第30-34页
        3.1 选择性剪接的检测方法第31-32页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3.1.1 表达标签序列测序和生物信息学第31页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3.1.2 生物芯片法第31页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3.1.3 RT-PCR法第31-32页
        3.2 RNA选择性反式剪接第32-33页
        3.3 RNA的选择性剪接与编辑第33-34页
    4 本研究的目的与意义第34-36页
    5 技术路线第36-37页
第二章 玉米CMS-C育性相关线粒体基因的表达分析第37-58页
    2.1 材料第37页
    2.2 方法第37-41页
        2.2.1 不同发育时期花药的收集第37-38页
        2.2.2 总RNA提取第38页
        2.2.3 cDNA第一链合成第38-39页
        2.2.4 荧光定量RT-PCR扩增第39-40页
        2.2.5 qRT-PCR标准品的制备第40页
        2.2.6 qRT-PCR反应第40-41页
        2.2.7 qRT-PCR数据分析第41页
    2.3 结果与分析第41-57页
        2.3.1 RNA的检测第41-43页
        2.3.2 CMS-C育性相关线粒体基因的表达量分析第43-57页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2.3.2.1 溶解曲线及标准曲线分析第43-46页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2.3.2.2 CMS相关基因在各个发育时期不同材料间的表达模式分析第46-53页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2.3.2.3 CMS相关基因在同一材料不同发育时期的表达模式分析第53-57页
    2.4 讨论第57-58页
第三章 ATP6基因在正常胞质和C胞质中的克隆及表达分析第58-80页
    3.1 材料与试剂第59-60页
        3.1.1 植物材料第59页
        3.1.2 主要试剂第59-60页
    3.2 方法第60-64页
        3.2.1 线粒体的分离第60页
        3.2.2 线粒体DNA的提取第60-61页
        3.2.3 线粒体RNA的提取第61页
        3.2.4 cDNA第一链合成第61页
        3.2.5 PCR扩增第61-62页
        3.2.6 目的片段的回收与纯化第62-63页
        3.2.7 目的片段与克隆载体的连接第63页
        3.2.8 感受态细胞的制备(CaCl_2法)第63页
        3.2.9 质粒DNA的转化(热击法)第63-64页
        3.2.10 重组菌落的PCR鉴定第64页
        3.2.11 半定量RT-PCR反应第64页
    3.3 结果与分析第64-77页
        3.3.1 线粒体DNA检测第64-65页
        3.3.2 线粒体RNA检测第65-66页
        3.3.3 嵌合atp6-c基因在线粒体DNA及RNA水平上的分析第66页
        3.3.4 正常atp6-n基因在所有材料的DNA及RNA扩增第66-68页
        3.3.5 产物的回收克隆测序第68-72页
        3.3.6 atp6基因编码蛋白的性质及结构预测第72-77页
        3.3.7 半定量分析atp6基因在不育系和保持系中的表述情况第77页
    3.4 讨论第77-80页
第四章 线粒体ATP6基因的RNA编辑第80-97页
    4.1 材料第80-81页
    4.2 方法第81-82页
        4.2.1 幼穗线粒体DNA及RNA的提取第81页
        4.2.2 cDNA第一链的合成(与2.2.3相同)第81页
        4.2.3 mtDNA及cDNA特异引物PCR扩增第81-82页
        4.2.4 回收、测序及编辑频率和转录本概率的计算第82页
    4.3 结果分析第82-95页
        4.3.1 atp6-n与atp6-c基因保守序列的RNA编辑第82-86页
        4.3.2 atp6-n基因P9P10区域RNA编辑第86-91页
        4.3.3 atp6-c基因P7P8区域的RNA编辑第91-94页
        4.3.4 cox2-c基因5'端UTR区域的RNA编辑第94-95页
    4.4 讨论第95-97页
第五章 玉米线粒体ATP6-C基因的原核表达第97-110页
    5.1 材料第97-98页
    5.2 方法第98-102页
        5.2.1 原核表达所用引物第98页
        5.2.2 目的片段的扩增第98-99页
        5.2.3 目的片段的回收,连接及转化第99页
        5.2.4 重组菌落的PCR鉴定第99页
        5.2.5 质粒提取第99页
        5.2.6 表达载体与重组质粒的双酶切和回收第99-100页
        5.2.7 目的片段与表达载体的连接、转化及检测第100页
        5.2.8 目的蛋白诱导条件的优化及菌体诱导曲线的检测第100-101页
        5.2.9 SDS-PAGE检测蛋白的表达情况第101-102页
    5.3 结果与分析第102-108页
        5.3.1 目的基因克隆第102页
        5.3.2 pMD-19-T阳性克隆的检测第102-103页
        5.3.3 目的片段及表达载体的双酶切检测第103-105页
        5.3.4 原核表达载体的阳性克隆检测第105页
        5.3.5 原核表达载体菌体诱导曲线第105-106页
        5.3.6 SDS-PAGE检测第106-108页
    5.4 讨论第108-110页
第六章 全文总结第110-112页
参考文献第112-127页
附:原核表达載体pGEX-6p-l图谱第127-130页
致谢第130-131页
在读期间发表和待发表论文情况第131页

论文共131页,点击 下载论文
上一篇:聚N-烷基类丙烯酰胺/粘土纳米复合水凝胶的合成、特性表征及性能改进
下一篇:基于线粒体基因对多头带绦虫和泡状带绦虫的种群遗传学研究