开放或封闭—街区综合评价模型研究
摘要 | 第3-4页 |
abstract | 第4-5页 |
1. 绪论 | 第9-18页 |
1.1 研究背景 | 第9-10页 |
1.2 国内外研究概况 | 第10-15页 |
1.2.1 国外研究概况 | 第10-13页 |
1.2.2 国内研究概况 | 第13-15页 |
1.2.3 总结 | 第15页 |
1.3 研究目的和意义 | 第15-16页 |
1.4 研究内容和技术路线 | 第16-18页 |
1.4.1 研究内容 | 第16-17页 |
1.4.2 技术路线 | 第17-18页 |
2. 街区概述 | 第18-28页 |
2.1 相关概念界定 | 第18-20页 |
2.1.1 街区 | 第18-19页 |
2.1.2 街区尺度 | 第19页 |
2.1.3 街区开放 | 第19-20页 |
2.2 街区特性及其影响因素 | 第20-23页 |
2.2.1 街区特性 | 第20页 |
2.2.2 街区形成的影响因素 | 第20-23页 |
2.3 街区综合评价的必要性 | 第23-27页 |
2.3.1 街区的发展现状 | 第23-24页 |
2.3.2 大型封闭街区导致的问题 | 第24-26页 |
2.3.3 街区综合评价的必要性 | 第26-27页 |
2.4 本章小结 | 第27-28页 |
3. 街区综合评价体系概述及指标体系建立 | 第28-46页 |
3.1 街区综合评价体系概述 | 第28-29页 |
3.1.1 街区综合评价流程 | 第28页 |
3.1.2 街区综合评价内容 | 第28-29页 |
3.2 街区影响范围界定 | 第29-30页 |
3.3 街区综合评价指标概述 | 第30-33页 |
3.3.1 评价指标的选取原则 | 第30-31页 |
3.3.2 指标体系的结构类型 | 第31-33页 |
3.4 街区综合评价指标体系 | 第33-45页 |
3.4.1 街区综合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 | 第33页 |
3.4.2 街区综合评价指标的说明 | 第33-45页 |
3.5 本章小结 | 第45-46页 |
4. 街区综合评价模型构建 | 第46-65页 |
4.1 综合评价模型分析 | 第46-50页 |
4.1.1 确定指标权重的方法 | 第46-47页 |
4.1.2 选取综合评价方法 | 第47-49页 |
4.1.3 综合评价思路 | 第49-50页 |
4.2 基于灰色聚类法的街区交通指标评价 | 第50-60页 |
4.2.1 相关理论方法概述 | 第50-53页 |
4.2.2 交通指标评价过程 | 第53-60页 |
4.3 基于模糊综合评价法的街区效益指标评价 | 第60-63页 |
4.3.1 模糊综合评价理论 | 第60-61页 |
4.3.2 街区效益指标评价过程 | 第61-63页 |
4.4 总体综合评价 | 第63-64页 |
4.5 本章小结 | 第64-65页 |
5. 实例分析 | 第65-85页 |
5.1 内江市某街区概况 | 第65-67页 |
5.2 内江市某街区影响范围研究 | 第67-68页 |
5.3 内江市某街区交通综合评价 | 第68-81页 |
5.3.1 内江市某街区交通评价指标值计算 | 第68-77页 |
5.3.2 内江市某街区交通综合评价 | 第77-81页 |
5.4 内江市某街区效益评价 | 第81-84页 |
5.4.1 效益评价指标单因素模糊评价 | 第81-82页 |
5.4.2 效益评价指标模糊综合评价 | 第82-84页 |
5.5 街区综合评价 | 第84-85页 |
6. 结语 | 第85-87页 |
致谢 | 第87-88页 |
参考文献 | 第88-93页 |
附录 | 第93-96页 |
程序 1:计算综合非直线系数 | 第93页 |
程序 2:层次分析法求权重 | 第93-95页 |
程序 3:灰色聚类评价法 | 第95-96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