| 摘要 | 第3-4页 |
| abstract | 第4-5页 |
| 1 绪论 | 第9-14页 |
| 1.1 研究背景及意义 | 第9-10页 |
| 1.1.1 研究背景 | 第9-10页 |
| 1.1.2 研究意义 | 第10页 |
| 1.2 国内外研究现状 | 第10-12页 |
| 1.2.1 国外研究现状 | 第10-11页 |
| 1.2.2 国内研究现状 | 第11-12页 |
| 1.3 本文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| 第12-14页 |
| 2 钢铁企业剩余煤气的再利用价值及利用现状分析 | 第14-29页 |
| 2.1 钢铁企业剩余煤气的来源 | 第14-19页 |
| 2.1.1 剩余煤气的直接来源 | 第14-16页 |
| 2.1.2 剩余煤气的间接来源 | 第16-18页 |
| 2.1.3 剩余煤气的成分分析 | 第18-19页 |
| 2.2 钢铁企业剩余煤气再利用价值分析 | 第19-23页 |
| 2.2.1 剩余煤气的再利用效益 | 第19-22页 |
| 2.2.2 提高剩余煤气再利用效率的必要性分析 | 第22-23页 |
| 2.3 钢铁企业剩余煤气再利用现状分析 | 第23-28页 |
| 2.3.1 剩余煤气再利用的现状 | 第23-24页 |
| 2.3.2 剩余煤气利用率较低的原因分析 | 第24-26页 |
| 2.3.3 提高剩余煤气再利用效率的可行性分析 | 第26-28页 |
| 2.4 本章小结 | 第28-29页 |
| 3 钢铁企业剩余煤气高效再利用的工艺方案选择研究 | 第29-38页 |
| 3.1 超高压煤气发电的工艺流程及特点 | 第29-31页 |
| 3.1.1 超高压煤气发电项目的工艺流程 | 第29-30页 |
| 3.1.2 超高压煤气发电项目的设备构成 | 第30页 |
| 3.1.3 超高压煤气发电项目的特点 | 第30-31页 |
| 3.2 联合循环发电的工艺流程及特点 | 第31-32页 |
| 3.2.1 联合循环发电项目的工艺流程 | 第31页 |
| 3.2.2 联合循环发电项目的设备构成 | 第31-32页 |
| 3.2.3 联合循环发电项目的特点 | 第32页 |
| 3.3 超高压发电与联合循环发电的综合评价对比 | 第32-36页 |
| 3.3.1 综合评价指标的建立 | 第32-34页 |
| 3.3.2 综合评价方法的选择 | 第34页 |
| 3.3.3 建立综合评价模型 | 第34-36页 |
| 3.4 剩余煤气高效再利用项目的效益分析 | 第36-37页 |
| 3.4.1 经济效益分析 | 第36页 |
| 3.4.2 社会适应性分析 | 第36-37页 |
| 3.5 本章小结 | 第37-38页 |
| 4 钢铁企业剩余煤气高效再利用的核心设备选择研究 | 第38-45页 |
| 4.1 联合循环电站的核心设备介绍 | 第38-40页 |
| 4.1.1 燃气轮机的结构与特性 | 第38页 |
| 4.1.2 不同燃机的性能研究 | 第38-40页 |
| 4.2 联合循环电站核心设备的选择 | 第40-44页 |
| 4.2.1 核心设备选择评价指标的建立 | 第40-42页 |
| 4.2.2 核心设备选择评价方法的选择 | 第42页 |
| 4.2.3 建立核心设备选择的评价模型 | 第42-44页 |
| 4.3 本章小结 | 第44-45页 |
| 5 钢铁企业剩余煤气高效再利用的关键配套工程选择研究 | 第45-52页 |
| 5.1 剩余煤气高效再利用项目的关键配套工程 | 第45-47页 |
| 5.1.1 化学除盐水系统 | 第45-46页 |
| 5.1.2 循环冷却塔 | 第46-47页 |
| 5.2 关键配套工程评价方法的选择 | 第47-48页 |
| 5.3 关键配套工程评价指标的建立 | 第48-50页 |
| 5.3.1 评价指标的建立思路 | 第48页 |
| 5.3.2 化学除盐水系统评价指标的建立 | 第48-49页 |
| 5.3.3 循环冷却塔评价指标的建立 | 第49-50页 |
| 5.4 关键配套工程评价模型的建立 | 第50-51页 |
| 5.5 本章小结 | 第51-52页 |
| 6 实例分析——某钢铁集团剩余煤气高效再利用项目 | 第52-74页 |
| 6.1 项目概况 | 第52-54页 |
| 6.1.1 项目建设必要性 | 第52-53页 |
| 6.1.2 项目建设的原则 | 第53-54页 |
| 6.2 项目工艺方案的选择 | 第54-60页 |
| 6.2.1 工艺方案概况 | 第54-56页 |
| 6.2.2 影响工艺方案的因素 | 第56页 |
| 6.2.3 工艺方案的选择与评价 | 第56-60页 |
| 6.3 项目核心设备选择 | 第60-62页 |
| 6.3.1 核心设备概况 | 第60页 |
| 6.3.2 核心设备的评价指标 | 第60页 |
| 6.3.3 核心设备的选择与评价 | 第60-62页 |
| 6.4 项目关键配套工程选择 | 第62-71页 |
| 6.4.1 化学除盐水系统选择 | 第62-67页 |
| 6.4.2 循环冷却塔形式选择 | 第67-71页 |
| 6.5 项目经济效益和社会适应性分析 | 第71-73页 |
| 6.5.1 经济效益分析 | 第71-72页 |
| 6.5.2 社会适应性分析 | 第72-73页 |
| 6.6 本章小结 | 第73-74页 |
| 7 结论与展望 | 第74-76页 |
| 7.1 结论 | 第74-75页 |
| 7.2 展望 | 第75-76页 |
| 参考文献 | 第76-80页 |
| 致谢 | 第80-81页 |
| 攻读硕士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成果 | 第81-82页 |
| 附录 | 第82-85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