首页--农业科学论文--农作物论文--禾谷类作物论文--稻论文

膜下滴灌水稻耐缺铁基因型差异

摘要第5-7页
Abstract第7-8页
第一章 文献综述及研究思路第12-23页
    1.1 研究背景及意义第12页
    1.2 膜下滴灌水稻的发展潜力和问题第12-13页
        1.2.1 膜下滴灌水稻的发展潜力第12-13页
        1.2.2 膜下滴灌水稻的问题和解决方法第13页
    1.3 水稻与铁营养第13-16页
        1.3.1 植物缺铁失绿的原因第13-14页
        1.3.2 缺铁对水稻的影响第14-15页
        1.3.3 筛选铁高效植物的必要性第15-16页
        1.3.4 筛选铁高效作物的方法第16页
    1.4 作物铁营养效率和缺铁适应性机理第16-19页
        1.4.1 作物铁营养效率基因型差异第16-17页
        1.4.2 耐缺铁适应性机理基因型差异第17-18页
        1.4.3 铁高效基因型的生物学及生理学特性第18-19页
    1.5 土壤水分含量与作物铁营养第19-21页
        1.5.1 土壤水分含量与土壤有效铁第19-20页
        1.5.2 土壤含水量与植物矿物营养吸收转运第20页
        1.5.3 土壤含水量与铁高效作物第20-21页
    1.6 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第21-23页
        1.6.1 问题的提出第21页
        1.6.2 试验目的第21页
        1.6.3 研究内容第21-22页
        1.6.4 技术路线第22-23页
第二章 材料与方法第23-28页
    2.1 筛选膜下滴灌不同耐缺铁性水稻品种第23-24页
        2.1.1 试验地概况第23页
        2.1.2 试验设计第23页
        2.1.3 栽培管理第23-24页
        2.1.4 测定项目与方法第24页
    2.2 膜下滴灌不同耐缺铁水稻品种生理特征第24-27页
        2.2.1 试验地概况第24页
        2.2.2 试验设计第24-25页
        2.2.3 栽培管理第25页
        2.2.4 测定项目与方法第25-27页
    2.3 干旱胁迫对不同耐缺铁性水稻品种铁营养的影响第27-28页
        2.3.1 试验设计第27页
        2.3.2 水稻的培养第27页
        2.3.3 测定项目与方法第27-28页
第三章 膜下滴灌水稻生长基因型差异第28-32页
    3.1 膜下滴灌不同水稻品种干物质第28页
    3.2 膜下滴灌不同水稻品种茎蘖动态第28-29页
    3.3 膜下滴灌不同水稻品种产量和产量构成第29-30页
    3.4 讨论第30-31页
    3.5 小结第31-32页
第四章 膜下滴灌水稻铁营养效率基因型差异第32-37页
    4.1 幼苗期膜下滴灌不同水稻品种叶片活性铁和SPAD值第32页
    4.2 膜下滴灌不同水稻品种铁含量第32-33页
    4.3 膜下滴灌不同水稻品种铁吸收量第33-34页
    4.4 膜下滴灌不同水稻品种铁分配第34页
    4.5 膜下滴灌不同水稻品种铁生理利用率第34-35页
    4.6 讨论第35-36页
        4.6.1 不同水稻品种铁吸收能力第35页
        4.6.2 不同水稻品种铁转移能力第35页
        4.6.3 不同水稻品种铁生理利用率第35-36页
    4.7 小结第36-37页
第五章 膜下滴灌不同耐缺铁基因型水稻生理特征第37-44页
    5.1 不同耐缺铁基因型水稻生长状况第37-38页
    5.2 不同耐缺铁基因型水稻叶片叶绿素含量第38页
    5.3 不同耐缺铁基因型水稻铁营养状况第38-40页
    5.4 不同耐缺铁基因型水稻根系质外体铁含量第40页
    5.5 不同耐缺铁基因型水稻根系活力第40-41页
    5.6 讨论第41-43页
    5.7 小结第43-44页
第六章 干旱胁迫对不同耐缺铁基因型水稻铁营养状况的影响第44-48页
    6.1 干旱胁迫下不同耐缺铁基因型水稻生长状况第44页
    6.2 干旱胁迫下不同耐缺铁基因型水稻叶绿素含量第44-45页
    6.3 干旱胁迫下不同耐缺铁基因型水稻铁含量第45-46页
    6.4 干旱胁迫下不同耐缺铁基因型水稻根系H+-ATPase活性第46页
    6.5 讨论第46-47页
    6.6 小结第47-48页
第七章 主要结论和展望第48-50页
    7.1 主要结论第48页
    7.2 主要创新点第48-49页
    7.3 展望第49-50页
参考文献第50-57页
致谢第57-58页
作者简介第58-59页
附件第59页

论文共59页,点击 下载论文
上一篇:“营改增”对房地产企业的影响--以X房地产公司为例
下一篇:Fe3O4磁性复合材料的制备及其对印染废水的吸附光催化研究