| 摘要 | 第1-8页 |
| Abstract | 第8-10页 |
| 第一章 绪论 | 第10-16页 |
| ·研究意义 | 第10-11页 |
| ·国内外生物质燃烧影响空气质量的研究进展 | 第11-14页 |
| ·地面和遥感观测研究进展 | 第11-13页 |
| ·模式研究进展 | 第13-14页 |
| ·我国秸秆燃烧排放源研究现状 | 第14页 |
| ·本文主要研究内容 | 第14-16页 |
| 第二章 秸秆焚烧影响南京及周边地区空气质量的分析 | 第16-36页 |
| ·个例一:2008年10月28、29日污染过程 | 第16-27页 |
| ·资料和研究方法 | 第16-17页 |
| ·空气污染事件描述 | 第17-19页 |
| ·空气污染气象条件和气流轨迹分析 | 第19-26页 |
| ·小结 | 第26-27页 |
| ·个例二:2010年11月1、2日污染过程 | 第27-33页 |
| ·资料和研究方法 | 第27页 |
| ·污染过程简述 | 第27-29页 |
| ·污染过程天气背景 | 第29-30页 |
| ·边界层特征和物理量分析 | 第30-32页 |
| ·后向轨迹模拟 | 第32-33页 |
| ·小结 | 第33页 |
| ·两次污染过程异同点 | 第33-34页 |
| ·本章小结 | 第34-36页 |
| 第三章 长江三角洲地区秸秆排放源的估算 | 第36-44页 |
| ·江苏、安徽、浙江和上海农作物秸秆利用现状 | 第36-37页 |
| ·江苏省农作物秸秆利用现状 | 第36页 |
| ·安徽省农作物秸秆利用现状 | 第36-37页 |
| ·浙江省农作物秸秆利用现状 | 第37页 |
| ·上海市农作物秸秆利用现状 | 第37页 |
| ·长江三角洲地区秸秆焚烧污染物排放清单 | 第37-42页 |
| ·各地区干秸秆的产生量 | 第38-39页 |
| ·长江三角洲各地区秸秆露天焚烧比例 | 第39页 |
| ·秸秆燃烧效率 | 第39-40页 |
| ·秸秆露天焚烧时间和污染物排放因子 | 第40页 |
| ·秸秆焚烧污染物的分配 | 第40-42页 |
| ·人为源的改进 | 第42页 |
| ·本章小结 | 第42-44页 |
| 第四章 秸秆焚烧影响南京及周边地区空气质量的数值模拟 | 第44-80页 |
| ·模式介绍与研究区域模式设置 | 第44-53页 |
| ·中尺度气象模式WRF | 第45-48页 |
| ·空气质量模式CMAQ | 第48-52页 |
| ·WRF模式参数设置及输入资料 | 第52-53页 |
| ·CMAQ模式参数设置及输入资料 | 第53页 |
| ·气象场模拟结果的验证 | 第53-57页 |
| ·个例模拟一:2008年10月28、29日污染过程 | 第57-64页 |
| ·试验方案设计 | 第57-58页 |
| ·南京地区模拟与实况对比 | 第58-60页 |
| ·南京周边典型城市模拟与实况对比分析 | 第60-62页 |
| ·秸秆焚烧污染物的输送 | 第62-63页 |
| ·各地秸秆源对南京污染的贡献 | 第63-64页 |
| ·个例模拟二:2010年11月1、2日污染过程 | 第64-68页 |
| ·南京地区模拟与实况对比 | 第64-65页 |
| ·南京周边典型城市模拟与实况对比分析 | 第65-66页 |
| ·秸秆焚烧污染物的输送 | 第66-68页 |
| ·各地秸秆源对南京污染的贡献 | 第68页 |
| ·秸秆焚烧影响空气污染浓度的物理化学过程分析 | 第68-71页 |
| ·秸秆焚烧对0_3的影响 | 第71-78页 |
| ·对流层0_3的生成和消亡机理 | 第71-73页 |
| ·秸秆焚烧对03的影响 | 第73-78页 |
| ·本章小结 | 第78-80页 |
| 第五章 结论与展望 | 第80-82页 |
| ·本文研究主要结论 | 第80-81页 |
| ·创新点 | 第81页 |
| ·讨论和展望 | 第81-82页 |
| 参考文献 | 第82-90页 |
| 附表 | 第90-94页 |
| 作者简介 | 第94-96页 |
| 致谢 | 第96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