摘要 | 第2-4页 |
Abstract | 第4-5页 |
1 绪论 | 第9-13页 |
1.1 选题背景及意义 | 第9-10页 |
1.2 国内外研究现状 | 第10-11页 |
1.3 本文研究内容 | 第11页 |
1.4 论文章节安排 | 第11-13页 |
2 虚拟仪器技术概述 | 第13-20页 |
2.1 虚拟仪器的基本概念 | 第13页 |
2.2 虚拟仪器的系统构成 | 第13-16页 |
2.2.1 虚拟仪器的硬件平台 | 第14-15页 |
2.2.2 虚拟仪器的软件平台 | 第15-16页 |
2.3 虚拟仪器的特点 | 第16-17页 |
2.4 LABVIEW简介 | 第17-18页 |
2.4.1 LabVIEW的功能与特点 | 第17-18页 |
2.4.2 LabVIEW的程序设计过程 | 第18页 |
2.5 虚拟仪器技术的应用 | 第18-20页 |
3 测试平台设计实现概述 | 第20-27页 |
3.1 综合模块化航空电子系统 | 第20-22页 |
3.1.1 航空电子系统结构模型 | 第20页 |
3.1.2 IMA软件开发过程的变化 | 第20-21页 |
3.1.3 IMA对操作系统的要求 | 第21页 |
3.1.4 采用IMA对系统网络的要求 | 第21-22页 |
3.2 系统总体设计 | 第22-23页 |
3.2.1 系统测试大纲分析 | 第22页 |
3.2.2 系统总体设计方案 | 第22-23页 |
3.3 系统总体结构 | 第23-26页 |
3.3.1 系统硬件设计概述 | 第24页 |
3.3.2 系统软件设计概述 | 第24-26页 |
3.4 小结 | 第26-27页 |
4 系统硬件的设计与实现 | 第27-36页 |
4.1 系统的整体架构 | 第27-28页 |
4.2 机箱和系统控制器及板卡的选择 | 第28-32页 |
4.2.1 PXI机箱 | 第28页 |
4.2.2 系统控制器 | 第28-29页 |
4.2.3 板卡的选型 | 第29-32页 |
4.3 系统远程通讯方式的选择 | 第32-33页 |
4.3.1 C/S模式 | 第32页 |
4.3.2 B/S模式 | 第32-33页 |
4.4 系统主适配器的设计 | 第33-34页 |
4.5 系统子适配器的设计 | 第34页 |
4.6 电子负载板的设计 | 第34-35页 |
4.7 小结 | 第35-36页 |
5 系统软件的设计与实现 | 第36-47页 |
5.1 软件系统的整体框架 | 第36-38页 |
5.1.1 软件系统测试的实现 | 第38页 |
5.1.2 软件系统扩展测试的实现 | 第38页 |
5.2 底层驱动层程序设计与实现 | 第38-43页 |
5.2.1 LabSQL的环境下Access数据库的研发 | 第39页 |
5.2.2 基于NI-DAQmx的信号发生/测量模块的设计与实现 | 第39-41页 |
5.2.3 数字万用表位置的开发和实现 | 第41-42页 |
5.2.4 任意函数发生器模块的设计与实现 | 第42-43页 |
5.3 板卡驱动在测试子程序中的设计与实现 | 第43页 |
5.4 基于数据融合的故障定位层的研究与设计 | 第43-44页 |
5.4.1 数据融合的基本原理 | 第43-44页 |
5.4.2 基于数据融合的故障定位的研究 | 第44页 |
5.5 测试子程序的设计与实现 | 第44-47页 |
5.5.1 测试系统精度保障 | 第45页 |
5.5.2 测试系统的防差错设计 | 第45页 |
5.5.3 测试系统的可靠性设计 | 第45-47页 |
6 系统性能测试 | 第47-53页 |
6.1 系统调试 | 第47页 |
6.2 发送模块测试 | 第47-48页 |
6.3 接收模块测试 | 第48-49页 |
6.4 航空控制板测试及结果分析 | 第49-53页 |
6.4.1 测试步骤 | 第50-51页 |
6.4.2 结果分析 | 第51-53页 |
7 结论 | 第53-55页 |
7.1 总结 | 第53-54页 |
7.2 展望 | 第54-55页 |
参考文献 | 第55-57页 |
致谢 | 第57-59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