摘要 | 第5-6页 |
Abstract | 第6页 |
第1章 绪论 | 第11-20页 |
1.1 研究背景 | 第11-13页 |
1.2 研究目的及意义 | 第13-14页 |
1.2.1 研究目的 | 第13页 |
1.2.2 研究意义 | 第13-14页 |
1.3 国内外研究现状 | 第14-18页 |
1.3.1 国外研究现状 | 第14-16页 |
1.3.2 国内研究现状 | 第16-18页 |
1.4 研究思路 | 第18-19页 |
1.5 研究方法 | 第19页 |
1.6 论文的创新之处 | 第19-20页 |
第2章 大学生网络行为失范问题概述 | 第20-34页 |
2.1 大学生网络行为基本情况 | 第20-26页 |
2.1.1 大学生与互联网络 | 第20-22页 |
2.1.2 大学生网络行为现状分析 | 第22-26页 |
2.2 大学生网络行为失范的基本内涵 | 第26-27页 |
2.3 大学生网络行为失范的主要表现 | 第27-32页 |
2.3.1 网络交际行为失范 | 第27-29页 |
2.3.2 网络依赖型行为失范 | 第29-30页 |
2.3.3 网络技术行为失范 | 第30-32页 |
2.4 大学生网络行为失范的特征 | 第32-33页 |
2.5 本章小结 | 第33-34页 |
第3章 大学生网络行为失范成因的学理分析 | 第34-45页 |
3.1 失范成因的网络传播学层面分析 | 第34-37页 |
3.1.1 网络传播环境独特 | 第35-36页 |
3.1.2 社会于网络信息监管不完善 | 第36页 |
3.1.3 校园网络监管存在漏洞 | 第36-37页 |
3.2 失范成因的心理学层面分析 | 第37-39页 |
3.2.1 自我独立意向强烈 | 第37-38页 |
3.2.2 身心发展异步 | 第38页 |
3.2.3 在校特定阶段的心理动机 | 第38-39页 |
3.2.4 网络认知存在偏失 | 第39页 |
3.3 失范成因的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层面分析 | 第39-42页 |
3.3.1 个人网络文化自觉修养不足 | 第39-40页 |
3.3.2 三观教育课程设置不全面 | 第40-41页 |
3.3.3 高校网络德育工作不到位 | 第41-42页 |
3.4 失范成因的其他学科层面分析 | 第42-44页 |
3.4.1 网络法规缺少系统性和前瞻性 | 第42-43页 |
3.4.2 社会分层和地域差异 | 第43页 |
3.4.3 家庭教育功能障碍 | 第43-44页 |
3.5 本章小结 | 第44-45页 |
第4章 大学生网络失范行为的危害性分析 | 第45-51页 |
4.1 大学生网络行为失范导致的自身指向危害分析 | 第45-47页 |
4.1.1 对自身身心健康的危害 | 第45-46页 |
4.1.2 对自我人格养成的危害 | 第46页 |
4.1.3 对个人社会功能的危害 | 第46-47页 |
4.2 大学生网络行为失范的家庭指向危害分析 | 第47-48页 |
4.2.1 影响亲子关系破坏家庭氛围 | 第47-48页 |
4.2.2 激发反叛心理家庭教育功能受损 | 第48页 |
4.3 大学生网络行为失范的社会指向危害分析 | 第48-50页 |
4.3.1 影响高校人才培养质量 | 第48-49页 |
4.3.2 增添社会的不稳定因素 | 第49页 |
4.3.3 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危害 | 第49-50页 |
4.4 本章小结 | 第50-51页 |
第5章 大学生网络行为失范的对策分析 | 第51-70页 |
5.1 加大网络信息监管力度完善网络立法 | 第51-56页 |
5.1.1 借鉴他国经验加强我国网络信息监管力度 | 第51-53页 |
5.1.2 对比他国网络立法设置完善网络法律法规 | 第53-55页 |
5.1.3 加强校园网络监管构建和谐校园网络文化 | 第55-56页 |
5.2 引入大学生网络素质教育充实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内容 | 第56-62页 |
5.2.1 大学生网络素质教育的意义 | 第56-57页 |
5.2.2 网络素质教育的实施途径建构 | 第57-62页 |
5.3 调整家庭教育方式建立亲子高效沟通渠道 | 第62-64页 |
5.3.1 营造和谐氛围增添家庭归属感 | 第62-63页 |
5.3.2 调整教养方式构建家校教育一体化 | 第63页 |
5.3.3 提高双亲网络素养理智科学处理失范问题 | 第63-64页 |
5.4 援引儒家修身思想提升大学生网络意识自我教育 | 第64-69页 |
5.4.1 结合天人观思想提高网络责任意识的修养 | 第64-65页 |
5.4.2 结合格物致知精神加强网络理性意识修养 | 第65-67页 |
5.4.3 结合内省慎独要义促进网络道德自律意识 | 第67-69页 |
5.5 本章小结 | 第69-70页 |
结论 | 第70-71页 |
参考文献 | 第71-75页 |
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和取得的科研成果 | 第75-76页 |
致谢 | 第76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