首页--农业科学论文--农作物论文--经济作物论文--油料作物论文--大豆论文

不同老化时间大豆种子活力测定及其酚类化合物的分析

摘要第3-5页
ABSTRACT第5-7页
第一章 绪论第10-16页
    1.1 大豆种子活力研究进展第10-11页
        1.1.1 种子活力的概念第10页
        1.1.2 大豆种子活力测定的实际意义第10-11页
        1.1.3 大豆种子活力研究进展第11页
    1.2 直接质谱技术研究进展第11-13页
        1.2.1 直接质谱技术概述第11-12页
        1.2.2 EESI-MS技术及其应用第12-13页
    1.3 大豆种子中酚类化合物的研究现状第13-14页
    1.4 本文的选题背景、意义及主要研究内容第14-16页
        1.4.1 选题背景与意义第14-15页
        1.4.2 主要研究内容第15页
        1.4.3 技术路线第15-16页
第二章 电喷雾萃取电离质谱法鉴别不同活力大豆种子第16-27页
    2.1 材料与方法第16-18页
        2.1.1 实验材料第16页
        2.1.2 仪器与试剂第16页
        2.1.3 实验方法第16-18页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2.1.3.1 人工加速老化第16-17页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2.1.3.2 标准发芽试验第17页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2.1.3.3 大豆种子水提液制备第17页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2.1.3.4 EESI-MS实验参数第17-18页
    2.2 统计分析第18页
    2.3 结果与讨论第18-25页
        2.3.1 不同老化时间对大豆种子发芽指标和种子活力的影响第18-20页
        2.3.2 不同老化时间大豆种子水提液的EESI-MS分析第20-21页
        2.3.3 大豆种子水提液EESI-MS串联质谱分析第21-23页
        2.3.4 不同活力大豆种子水提液PCA分析第23-24页
        2.3.5 不同活力大豆种子水提液CA分析第24-25页
        2.3.6 不同活力大豆种子水提液DA分析第25页
    2.4 本章小结第25-27页
第三章 大豆种子老化过程中酚类化合物的动态变化第27-39页
    3.1 材料与方法第27-29页
        3.1.1 实验材料第27页
        3.1.2 仪器与试剂第27-28页
        3.1.3 试验方法第28页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3.1.3.1 人工加速老化第28页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3.1.3.2 大豆醇提液制备第28页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3.1.3.3 标准品溶液的配制第28页
        3.1.4 HPLC条件第28页
        3.1.5 酚类化合物的HPLC分析第28-29页
    3.2 数据分析第29页
    3.3 结果与讨论第29-38页
        3.3.1 测定波长的选择第29-30页
        3.3.2 方法验证性试验第30-32页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3.3.2.1 线性关系试验第30-31页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3.3.2.2 精密度试验第31页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3.3.2.3 稳定性试验第31-32页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3.3.2.4 重复性试验第32页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3.3.2.5 加标回收率试验第32页
        3.3.3 大豆种子老化过程中酚类化合物的变化第32-38页
    3.4 本章小结第38-39页
第四章 电喷雾萃取电离质谱法测定不同活力大豆种子异黄酮第39-49页
    4.1 材料与方法第39-41页
        4.1.1 实验材料第39页
        4.1.2 仪器与试剂第39-40页
        4.1.3 试验方法第40-41页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4.1.3.1 人工加速老化第40页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4.1.3.2 大豆醇提液制备第40页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4.1.3.3 标准品溶液的配制第40页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4.1.3.4 质谱条件第40-41页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4.1.3.5 标准品EESI定性分析第41页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4.1.3.6 大豆异黄酮EESI定性定量分析第41页
    4.2 统计分析第41页
    4.3 结果与讨论第41-47页
        4.3.1 四种异黄酮标准品的结构分析第41-42页
        4.3.2 大豆醇提物中四种目标异黄酮的结构分析第42-43页
        4.3.3 标准品线性范围、检出限和精密度第43-45页
        4.3.4 不同老化时间大豆醇提液中异黄酮含量变化第45-46页
        4.3.5 不同老化时间大豆醇提物的PCA分析第46-47页
    4.4 本章小结第47-49页
第五章 结论与展望第49-51页
    5.1 结论第49-50页
    5.2 展望第50-51页
致谢第51-52页
参考文献第52-57页
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第57页

论文共57页,点击 下载论文
上一篇:基于亲本系数、SRAP分子标记的中国黄淮海和南方大豆育成品种遗传多样性分析
下一篇:见血青快速繁殖及栽培