摘要 | 第4-6页 |
ABSTRACT | 第6-8页 |
第1章 绪论 | 第11-23页 |
1.1 研究缘起与研究意义 | 第11-14页 |
1.1.1 研究缘起 | 第11-12页 |
1.1.2 研究意义 | 第12-14页 |
1.2 概念框定 | 第14-15页 |
1.2.1 网络公共事件 | 第14-15页 |
1.3 文献综述 | 第15-21页 |
1.3.1 关于网络公共事件的研究 | 第15-18页 |
1.3.2 关于媒体“中介功能”的研究 | 第18-19页 |
1.3.3 关于公共事件与微博平台关系的研究 | 第19-21页 |
1.4 研究思路与研究方法 | 第21-23页 |
1.4.1 本文研究思路 | 第21-22页 |
1.4.2 本文研究方法 | 第22-23页 |
第2章 微博“政治中介”功能的理论概述 | 第23-35页 |
2.1 媒体“政治中介”功能 | 第23-29页 |
2.1.1 我国媒体与政治关系的演进简述 | 第23-24页 |
2.1.2 媒体“政治中介功能”的两重性 | 第24-29页 |
2.2 微博何以成为网络公共事件协商平台 | 第29-32页 |
2.2.1 政治环境基础与公民参政的需求 | 第29-30页 |
2.2.2 微博的传播特性与机制 | 第30-32页 |
2.3 微博“政治中介”功能与网络公共事件 | 第32-35页 |
2.3.1 网络公共事件在微博中的传播路径 | 第32-33页 |
2.3.2 微博“政治中介”功能与网络公共事件 | 第33-35页 |
第3章 网络公共事件传播中微博“政治中介”功能的内容分析 | 第35-55页 |
3.1 研究对象的说明 | 第35-37页 |
3.2 研究类目的建构 | 第37-41页 |
3.2.1 实质类目 | 第38-40页 |
3.2.2 关联类目 | 第40-41页 |
3.3 数据结果分析 | 第41-55页 |
3.3.1 主题类目的结果分析 | 第41-45页 |
3.3.2 消息来源类目的结果分析 | 第45-49页 |
3.3.3 内容发布者类型的结果分析 | 第49-50页 |
3.3.4 方向类目的结果分析 | 第50-51页 |
3.3.5 关联类目的结果分析 | 第51-55页 |
第4章 网络公共事件传播中微博“政治中介”功能的考察 | 第55-62页 |
4.1 微博“政治中介”的联系功能 | 第55-59页 |
4.1.1 作为“媒介的权力” | 第55-58页 |
4.1.2 作为“权力的媒介” | 第58-59页 |
4.2 微博“政治中介”的阻隔功能 | 第59-62页 |
4.2.1 商业话语解构元风险议题 | 第59-60页 |
4.2.2 对抗性话语解构动员力量 | 第60-61页 |
4.2.3 高度重复的议程设置易造成舆论的“茧房”效果 | 第61-62页 |
结语 | 第62-64页 |
参考文献 | 第64-66页 |
致谢 | 第66-67页 |
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| 第67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