摘要 | 第4-6页 |
abstract | 第6-8页 |
第1章 引言 | 第11-21页 |
1.1 选题的背景 | 第11-14页 |
1.1.1 国际背景 | 第11页 |
1.1.2 国内背景 | 第11-14页 |
1.2 选题意义 | 第14-15页 |
1.2.1 选题的理论意义 | 第14-15页 |
1.2.2 选题的现实意义 | 第15页 |
1.3 国内外研究现状综述 | 第15-18页 |
1.3.1 国外研究现状 | 第15-17页 |
1.3.2 国内研究现状 | 第17-18页 |
1.4 研究思路、内容和研究方法 | 第18-20页 |
1.4.1 研究思路及主要内容 | 第18-19页 |
1.4.2 研究方法 | 第19-20页 |
1.5 研究创新性和难点 | 第20-21页 |
1.5.1 研究的创新性 | 第20页 |
1.5.2 研究难点 | 第20-21页 |
第2章 微博热门事件与传播伦理的概念界定 | 第21-23页 |
2.1 微博概念界定 | 第21页 |
2.2 微博热门事件概念界定 | 第21-22页 |
2.3 传播伦理界定 | 第22页 |
2.4 网络传播伦理 | 第22页 |
2.5 微博传播伦理 | 第22-23页 |
第3章 基于新浪微博热门事件传播中伦理失范的调查分析 | 第23-30页 |
3.1 基本调查情况概述 | 第23页 |
3.2 统计调查结果分析 | 第23-30页 |
第4章 微博传播伦理问题的表现 | 第30-34页 |
4.1 虚假信息传播给社会带来严重影响 | 第30页 |
4.2 色情信息传播漠视社会伦理道德 | 第30-31页 |
4.3 微博暴力对当事人身心造成极大伤害 | 第31页 |
4.4 垃圾信息对用户造成困扰 | 第31-32页 |
4.5 信息安全问题引发受众担忧 | 第32-33页 |
4.6 微博炒作对未成年人造成不良影响 | 第33-34页 |
第5章 产生微博传播伦理问题原因 | 第34-41页 |
5.1 产生微博传播伦理问题的社会原因 | 第34-35页 |
5.1.1 微博暴力的效果性和传播主体的非理性 | 第34页 |
5.1.2 微博信息来源与流通渠道复杂 | 第34-35页 |
5.1.3 微博信息传播“把关人”的缺失 | 第35页 |
5.1.4 社会转型期矛盾突出,微博成为伦理失范的爆发点 | 第35页 |
5.2 产生微博传播伦理问题的经济原因 | 第35-37页 |
5.2.1 市场经济环境下个人功利主义倾向 | 第35-36页 |
5.2.2 市场经济环境下微博媒体竞争激烈 | 第36-37页 |
5.2.3 微博服务提供商对经济效益的过分追求 | 第37页 |
5.3 产生微博传播伦理问题的技术原因 | 第37-39页 |
5.3.1 微博传播的信息碎片化 | 第37-38页 |
5.3.2 微博传播的匿名性 | 第38页 |
5.3.3 微博技术的安全性与其快速发展矛盾 | 第38-39页 |
5.4 产生微博传播伦理问题的法制原因 | 第39-41页 |
5.4.1 微博传播中对个人传播法律规范建设的不健全 | 第39页 |
5.4.2 微博传播中网络媒体传播规范的缺失 | 第39-41页 |
第6章 如何处理微博传播中的伦理问题 | 第41-48页 |
6.1 健全微博传播中的道德规范 | 第41-44页 |
6.1.1 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,明确微博传播伦理道德的基本原则 | 第41-42页 |
6.1.2 结合国外伦理思想,建构微博传播伦理道德的途径 | 第42-44页 |
6.2 健全完善网络法规,促进他律与自律平衡发展 | 第44-45页 |
6.2.1 健全完善网络法律法规,加大普法力度 | 第44页 |
6.2.2 制定网络法律法规实施细则 | 第44-45页 |
6.3 加强微博传播各个环节的管理 | 第45-48页 |
6.3.1 推行微博用户阶梯式认证和管理 | 第45-46页 |
6.3.2 加强信息发布和流通环节的管理力度 | 第46页 |
6.3.3 改进信息接收及运用环节的管理方式 | 第46-47页 |
6.3.4 提升传播技术控制环节的管理水平 | 第47-48页 |
结论 | 第48-49页 |
致谢 | 第49-50页 |
参考文献 | 第50-52页 |
攻读学位期间取得学术成果 | 第52-53页 |
附录 A:新浪微博调查统计结果 | 第53-55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