致谢 | 第4-5页 |
摘要 | 第5-6页 |
Abstract | 第6页 |
引言 | 第10-12页 |
1 国内渔业法律体系概况及发展 | 第12-16页 |
1.1 国内渔业法律体系的结构 | 第12-13页 |
1.2 海洋法律的颁布及后《公约》时代渔业法律的调整 | 第13-16页 |
1.2.1 专属经济区法和大陆架法 | 第13页 |
1.2.2 我国渔业法律的完善与调整 | 第13-16页 |
2 东黄海周边国家和地区之间的渔业协定 | 第16-24页 |
2.1 我国与日、韩两国的双边渔业协定 | 第16-19页 |
2.1.1 中日、中韩双边渔业协定签订的背景 | 第16页 |
2.1.2 中日、中韩双边渔业协定的基本内容 | 第16-18页 |
2.1.3 中日、中韩双边渔业协定的实施现状 | 第18-19页 |
2.2 日台渔业协议 | 第19-21页 |
2.3 双边渔业协定的价值 | 第21页 |
2.4 双边渔业协定的局限性 | 第21-24页 |
2.4.1 地理及生物特性致使双边资源养护效果不佳 | 第21-22页 |
2.4.2 渔业联合委员会难以发挥实质性作用 | 第22页 |
2.4.3 双边协定引发第三国争议 | 第22-23页 |
2.4.4 缺乏完善的执法规范机制 | 第23-24页 |
3 成立东黄海区域渔业管理组织的必要性 | 第24-29页 |
3.1 东、黄海渔业资源与生态环境需要统筹保护 | 第24-25页 |
3.1.1 过度捕捞的开发现状急需多边管理机制 | 第24页 |
3.1.2 退化的海洋环境需要合作保护 | 第24-25页 |
3.2 当前双边管理办法效果不佳需要完善 | 第25-26页 |
3.3 成立区域渔业管理组织能缓解我国当前渔业发展的困境 | 第26-27页 |
3.3.1 双边渔业协定生效加剧了近海资源的衰竭 | 第26页 |
3.3.2 政府承受着渔民安置、转产转业的巨大压力 | 第26-27页 |
3.3.3 远洋渔业发展困难重重 | 第27页 |
3.4 建立区域渔业组织有助于完善我国渔业相关制度 | 第27-29页 |
4 成立东黄海区域渔业组织的可行性分析 | 第29-37页 |
4.1 建立东黄海区域渔业组织具有充分的国际法依据 | 第29-31页 |
4.1.1 《联合国海洋法公约》相关规定 | 第29-30页 |
4.1.2 《鱼类种群协定》的相关规定 | 第30-31页 |
4.2 区域渔业资源分配中历史性捕鱼权的效力问题 | 第31-34页 |
4.2.1 专属经济区制度与历史性捕鱼权 | 第31-33页 |
4.2.2 我国与日、韩双边渔业协定中关于历史性捕鱼权的安排 | 第33-34页 |
4.3 周边国家之间的政治经济问题 | 第34页 |
4.4 海域划界问题悬而未决 | 第34-35页 |
4.5 中日台两国三方渔业关系复杂 | 第35-37页 |
5 东黄海区域渔业管理组织的构想 | 第37-49页 |
5.1 东黄海区域渔业组织的养护原则 | 第37-40页 |
5.1.1 预防性原则 | 第37页 |
5.1.2 可持续发展原则 | 第37-38页 |
5.1.3 "搁置争议,共同开发"原则 | 第38-40页 |
5.2 东黄海区域渔业组织的合作水域划分 | 第40页 |
5.3 东黄海区域渔业制度中台湾因素的考量 | 第40-42页 |
5.3.1 台湾加入东黄海区域渔业组织的身份设定 | 第40-41页 |
5.3.2 东黄海区域渔业组织中日台两国三方的渔业关系再平衡 | 第41-42页 |
5.4 东黄海渔业组织管理机构的设置及制度建设 | 第42-49页 |
5.4.1 中西太平洋渔业委员会的实践经验 | 第42-43页 |
5.4.2 东黄海区域渔业组织渔业委员会的机构设置 | 第43-45页 |
5.4.3 渔业合作养护机制建设 | 第45-49页 |
结语 | 第49-50页 |
参考文献 | 第50-53页 |
作者简历 | 第53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