摘要 | 第4-5页 |
Abstract | 第5-6页 |
1 绪论 | 第10-18页 |
1.1 引言 | 第10页 |
1.2 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| 第10-11页 |
1.3 军用地面移动平台国内外研究概况 | 第11-16页 |
1.3.1 国外军用地面移动平台的研究概况 | 第11-15页 |
1.3.2 国内军用地面移动平台的研究概况 | 第15-16页 |
1.4 论文的主要工作及内容安排 | 第16-18页 |
2 无人侦察平台总体设计 | 第18-26页 |
2.1 设计指标与系统分析 | 第18-24页 |
2.1.1 设计指标与参数 | 第18-20页 |
2.1.2 系统分析 | 第20-24页 |
2.2 系统组成与布局 | 第24-25页 |
2.3 本章小结 | 第25-26页 |
3 无人侦察平台缓震装置设计与电机选择 | 第26-39页 |
3.1 缓震装置设计 | 第26-30页 |
3.1.1 后轮缓震装置设计 | 第26-27页 |
3.1.2 前轮缓震装置设计 | 第27-30页 |
3.2 武器站模块设计 | 第30-33页 |
3.2.1 武器站模块总体设计 | 第30页 |
3.2.2 高低机分部设计 | 第30-32页 |
3.2.3 方向机分部设计 | 第32-33页 |
3.3 视像系统设计 | 第33页 |
3.4 电机与减速器的计算与匹配选择 | 第33-38页 |
3.4.1 后轮驱动电机与减速器 | 第34-36页 |
3.4.2 高低机驱动电机与减速器 | 第36-37页 |
3.4.3 方向机驱动电机与减速器 | 第37页 |
3.4.4 视像系统推杆电机与减速器 | 第37-38页 |
3.5 本章小结 | 第38-39页 |
4 无人侦察平台缓震装置越障性能分析 | 第39-56页 |
4.1 缓震装置越障过程分析 | 第39-41页 |
4.1.1 单轮越障 | 第39-40页 |
4.1.2 双轮越障 | 第40-41页 |
4.1.3 单侧越障 | 第41页 |
4.2 缓震装置越障能力仿真分析基础 | 第41-44页 |
4.2.1 无人侦察平台模型的建立 | 第41-42页 |
4.2.2 无人侦察平台在三种典型路面上的通过性分析 | 第42-44页 |
4.3 缓震装置三种典型路面越障能力分析 | 第44-55页 |
4.3.1 越障前的参数设置 | 第44-45页 |
4.3.2 凸起路面上的仿真 | 第45-49页 |
4.3.3 斜坡路面上的仿真 | 第49-52页 |
4.3.4 凹坑路面上的仿真 | 第52-55页 |
4.4 本章小结 | 第55-56页 |
5 无人侦察平台行驶平稳性仿真研究 | 第56-81页 |
5.1 无人侦察平台平稳性研究理论基础 | 第56-59页 |
5.1.1 激励的分类研究 | 第56-57页 |
5.1.2 路面不平度及其国标 | 第57-59页 |
5.2 ADAMS三维路面的创建 | 第59-64页 |
5.2.1 三维路面创建的方法 | 第59-60页 |
5.2.2 通用路面模型在ADAMS中的创建 | 第60-64页 |
5.3 无人侦察平台行驶平稳性的仿真分析 | 第64-80页 |
5.3.1 武器站在A、B、C三级路面上的振动情况 | 第65-69页 |
5.3.2 武器站以不同速度通过A级路面的振动情况 | 第69-72页 |
5.3.3 武器站以不同速度通过B级路面的振动情况 | 第72-76页 |
5.3.4 武器站以不同速度通过C级路面的振动情况 | 第76-80页 |
5.4 本章小结 | 第80-81页 |
6 总结与展望 | 第81-83页 |
6.1 全文总结 | 第81-82页 |
6.2 工作展望 | 第82-83页 |
参考文献 | 第83-87页 |
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所取得的研究成果 | 第87-88页 |
致谢 | 第88-89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