首页--交通运输论文--公路运输论文--桥涵工程论文--桥梁施工论文--施工技术论文

矮塔斜拉桥施工控制及受力分析研究

致谢第7-8页
摘要第8-9页
Abstract第9-10页
第一章 绪论第20-26页
    1.1 矮塔斜拉桥的概述第20页
    1.2 矮塔斜拉桥的特点第20页
    1.3 矮塔斜拉桥的国内外发展状况第20-24页
    1.4 本文的主要研究意义及研究现状第24-26页
        1.4.1 施工过程控制研究意义及现状第24-25页
        1.4.2 索鞍研究意义及现状第25-26页
第二章 施工控制内容以及要点第26-30页
    2.1 矮塔斜拉桥常见的施工控制理论方法第26页
        2.1.1 开环控制第26页
        2.1.2 闭环控制第26页
        2.1.3 自适应控制第26页
    2.2 施工过程中的模拟分析方法第26-27页
        2.2.1 倒装计算法第27页
        2.2.2 正装分析法第27页
        2.2.3 无应力状态法第27页
    2.3 影响矮塔斜拉桥施工控制的因素第27-29页
        2.3.1 荷载变动第28页
        2.3.2 结构参数差异第28-29页
        2.3.3 所处环境变化第29页
        2.3.4 仿真计算模型失真第29页
    2.4 本章小结第29-30页
第三章 矮塔斜拉桥静力分析第30-52页
    3.1 概述第30页
    3.2 矮塔斜拉桥全桥有限元仿真模型建立第30页
    3.3 桥梁构件的模拟第30-34页
        3.3.1 混凝土预应力梁的模拟第30-31页
        3.3.2 主塔、桥墩、承台的模拟第31页
        3.3.3 斜拉索的模拟第31-32页
        3.3.4 桩土作用的模拟第32-34页
    3.4 施工阶段的划分第34-37页
    3.5 施工阶段应力分析第37-47页
        3.5.1 主梁计算施工阶段选取第37页
        3.5.2 零号块施工阶段分析第37-38页
        3.5.3 三号块施工阶段应力分析第38-41页
        3.5.4 十一号块施工阶段应力分析第41-43页
        3.5.5 最大悬臂状态第43-44页
        3.5.6 成桥状态第44-45页
        3.5.7 墩顶竖向位移第45页
        3.5.8 拉索索力分析第45-47页
    3.6 基准模型与简化模型对比第47-50页
        3.6.1 最大悬臂状态时挠度对比第47-48页
        3.6.2 最大悬臂状态时主梁应力对比第48-49页
        3.6.3 成桥时竖向位移对比第49-50页
        3.6.4 成桥时主梁应力对比第50页
    3.7 本章小结第50-52页
第四章 结构参数敏感性分析第52-60页
    4.1 结构敏感性分析的重要性第52页
    4.2 主梁自重敏感性分析第52-54页
    4.3 斜拉索索力敏感性分析第54-55页
    4.4 预应力钢筋与管道的摩擦系数敏感性分析第55-57页
    4.5 收缩徐变敏感性分析第57-59页
    4.6 本章小结第59-60页
第五章 施工过程控制分析第60-80页
    5.1 边跨支架提前拆除第60-65页
        5.1.1 边跨主梁应力变化第61-62页
        5.1.2 中跨主梁应力变化第62-63页
        5.1.3 主梁竖向位移变化第63-64页
        5.1.4 斜拉索索力变化第64-65页
    5.2 主墩临时支座拆除滞后第65-69页
        5.2.1 边跨主梁应力变化第65-66页
        5.2.2 中跨主梁应力变化第66-67页
        5.2.3 主梁竖向位移变化第67-68页
        5.2.4 斜拉索索力变化第68-69页
    5.3 零号块分层浇筑第69-75页
        5.3.1 墩身托架第69-70页
        5.3.2 托架安装第70页
        5.3.3 构件模拟第70-71页
        5.3.4 连接处耦合处理第71页
        5.3.5 接触模拟第71页
        5.3.6 边界模拟第71-72页
        5.3.7 满堂支架模拟第72页
        5.3.8 荷载计算第72-73页
        5.3.9 荷载施加第73页
        5.3.10 分析结果第73-74页
        5.3.11 结论第74-75页
    5.4 主梁实测应力分析第75-77页
        5.4.1 确定应变监测截面第75页
        5.4.2 实测应力控制分析第75-77页
    5.5 主梁实测变形控制分析第77-79页
        5.5.1 确定变形监测截面第77页
        5.5.2 本阶段变形分析法第77-78页
        5.5.3 实测变形控制分析第78-79页
    5.6 本章小结第79-80页
第六章 索鞍局部受力分析第80-105页
    6.1 引言第80页
    6.2 有限元模型的建立第80-85页
        6.2.1 有限元单元的选取第80-81页
        6.2.2 主塔的模拟第81-82页
        6.2.3 分丝管以及斜拉索的模拟第82-83页
        6.2.4 接触模拟第83-84页
        6.2.5 边界条件第84页
        6.2.6 施加荷载第84-85页
    6.3 J1索鞍区空间应力分析第85-95页
        6.3.1 顺桥向主塔正应力分析第85-86页
        6.3.2 顺桥向分丝管、斜拉索正应力分析第86-87页
        6.3.3 横桥向主塔正应力分析第87-88页
        6.3.4 横桥向分丝管、斜拉索正应力分析第88-89页
        6.3.5 主塔竖向正应力分析第89-90页
        6.3.6 竖向分丝管、斜拉索正应力分析第90-91页
        6.3.7 主塔第一主应力分析第91-92页
        6.3.8 分丝管、斜拉索第一主应力分析第92-93页
        6.3.9 主塔第三主应力分析第93-94页
        6.3.10 分丝管、斜拉索第三主应力分析第94-95页
    6.4 J9索鞍区空间应力分析第95-100页
        6.4.1 顺桥向主塔正应力分析第95-96页
        6.4.2 横桥向主塔正应力分析第96-97页
        6.4.3 竖向主塔正应力分析第97-98页
        6.4.4 主塔第一主应力分析第98-99页
        6.4.5 主塔第三主应力分析第99-100页
    6.5 J9索鞍区基准模型与简化模型对比第100-104页
        6.5.1 简化模型的建立第100页
        6.5.2 顺桥向主塔正应力对比分析第100-101页
        6.5.3 横桥向主塔正应力对比分析第101-103页
        6.5.4 主塔第一主应力分析第103页
        6.5.5 主塔第三主应力分析第103-104页
    6.6 本章小结第104-105页
第七章 结论与展望第105-107页
    7.1 结论第105-106页
    7.2 展望第106-107页
参考文献第107-110页
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的学术活动及成果情况第110-111页

论文共111页,点击 下载论文
上一篇:基于框架结构的屈曲约束支撑的动力分析
下一篇:大跨度连续箱梁桥底板纵向裂缝成因机理及防治措施