致谢 | 第7-8页 |
摘要 | 第8-9页 |
Abstract | 第9页 |
第一章 绪论 | 第17-25页 |
1.1 引言 | 第17-18页 |
1.2 屈曲约束支撑的研究现状 | 第18-20页 |
1.2.1 国外研究现状 | 第18-19页 |
1.2.2 国内研究现状 | 第19-20页 |
1.3 屈曲约束支撑的工程应用 | 第20-22页 |
1.4 屈曲约束支撑框架结构的特点 | 第22-23页 |
1.5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 | 第23-25页 |
第二章 屈曲约束支撑体系理论分析 | 第25-34页 |
2.1 屈曲约束支撑的简介 | 第25-28页 |
2.1.1 屈曲约束支撑的工作原理 | 第25页 |
2.1.2 屈曲约束支撑的优点 | 第25-26页 |
2.1.3 屈曲约束支撑的刚度 | 第26-27页 |
2.1.4 屈曲约束支撑承载力 | 第27页 |
2.1.5 屈曲约束支撑力学模型 | 第27-28页 |
2.2 屈曲约束支撑的稳定理论 | 第28-32页 |
2.2.1 支撑核心段的整体稳定 | 第28-30页 |
2.2.2 内核单元在约束区的高阶屈曲 | 第30-31页 |
2.2.3 屈曲约束支撑的有效约束比 | 第31页 |
2.2.4 支撑内核单元杆端无约束区扭转失稳 | 第31-32页 |
2.3 芯材断面面积的选取 | 第32页 |
2.4 屈曲约束外围钢管的选取 | 第32-34页 |
第三章 屈曲约束支撑的数值模拟分析 | 第34-43页 |
3.1 双钢管屈曲约束支撑的结构构造 | 第34-35页 |
3.2 屈曲约束支撑的有限元建模 | 第35-37页 |
3.2.1 钢材的本构模型选取 | 第35页 |
3.2.2 单元类型的选取 | 第35-36页 |
3.2.3 构件间相互作用的选取 | 第36页 |
3.2.4 几何模型边界条件的建立 | 第36-37页 |
3.3 特征值屈曲分析 | 第37-39页 |
3.3.1 屈曲荷载分析 | 第37-38页 |
3.3.2 屈曲模态分析 | 第38-39页 |
3.4 影响因素分析 | 第39-42页 |
3.4.1 约束比的影响分析 | 第39页 |
3.4.2 支撑初始缺陷的影响分析 | 第39-41页 |
3.4.3 间隙大小对构件的影响分析 | 第41-42页 |
3.5 本章小结 | 第42-43页 |
第四章 工程实例弹塑性动力分析 | 第43-76页 |
4.0 引言 | 第43页 |
4.1 工程实例 | 第43-49页 |
4.1.1 工程概况 | 第43-45页 |
4.1.2 屈曲约束支撑布置 | 第45-47页 |
4.1.3 支撑框架模型的建立 | 第47-49页 |
4.2 模态分析 | 第49-51页 |
4.2.1 模态分析法 | 第49页 |
4.2.2 子空间迭代法、多重Ritz向量法和lanczos法 | 第49-50页 |
4.2.3 频率与周期分析 | 第50-51页 |
4.3 反应谱法分析 | 第51-56页 |
4.3.1 反应谱法的概述 | 第51页 |
4.3.2 振型组合的几种方法 | 第51-53页 |
4.3.3 振型参与质量 | 第53-54页 |
4.3.4 层间位移角与层间剪力 | 第54-56页 |
4.4 动力时程分析 | 第56-71页 |
4.4.1 时程分析法概述 | 第56-57页 |
4.4.2 地震波的选取 | 第57-59页 |
4.4.3 模型的前处理 | 第59-61页 |
4.4.4 弹性时程分析 | 第61-65页 |
4.4.5 非线性时程分析 | 第65-71页 |
4.5 支撑布置方式对结构的影响 | 第71-75页 |
4.5.1 工程算例 | 第72-73页 |
4.5.2 计算分析 | 第73-75页 |
4.6 本章小结 | 第75-76页 |
第五章 屈曲约束支撑的设计方法的分析 | 第76-88页 |
5.1 屈曲约束支撑一般设计方法 | 第76-82页 |
5.1.1 基于能量法的设计方法 | 第76-80页 |
5.1.2 基于目标位移法的设计方法 | 第80-82页 |
5.2 屈曲约束支撑的优化分析 | 第82-87页 |
5.2.1 屈曲约束支撑设计的步骤 | 第82-84页 |
5.2.2 优化分析与对比 | 第84-87页 |
5.3 本章小结 | 第87-88页 |
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| 第88-90页 |
6.1 结论 | 第88页 |
6.2 展望 | 第88-90页 |
参考文献 | 第90-94页 |
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科研成果 | 第94-95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