首页--经济论文--财政、金融论文--金融、银行论文--中国金融、银行论文--金融市场论文

对赌协议在股权收购中运用的动因及其效果分析--以金利科技为例

摘要第9-11页
abstract第11-12页
1 引言第13-20页
    1.1 研究背景和意义第13-14页
        1.1.1 研究背景第13页
        1.1.2 研究意义第13-14页
    1.2 文献综述第14-18页
        1.2.1 关于对赌协议产生依据的文献回顾第14-15页
        1.2.2 关于运用对赌协议动因的文献回顾第15-16页
        1.2.3 关于对赌协议风险的文献回顾第16-17页
        1.2.4 文献述评第17-18页
    1.3 研究思路与方法第18-19页
        1.3.1 研究思路第18页
        1.3.2 研究方法第18-19页
    1.4 本文的框架第19-20页
2 对赌协议在股权收购中应用的理论概述第20-25页
    2.1 基本概念第20-21页
        2.1.1 股权收购的概念及特征第20页
        2.1.2 对赌协议的概念及特征第20-21页
    2.2 对赌协议的主要条款类型第21-22页
        2.2.1 财务业绩对赌第21页
        2.2.2 非财务业绩对赌第21页
        2.2.3 上市时间对赌第21-22页
        2.2.4 企业行为对赌第22页
    2.3 对赌协议在股权收购中运用动因第22-23页
        2.3.1 估值调整降低风险第22页
        2.3.2 激励作用降低代理成本第22-23页
    2.4 签署对赌协议的理论基础第23-25页
        2.4.1 信息不对称理论第23页
        2.4.2 不完全契约理论第23-24页
        2.4.3 博弈理论第24页
        2.4.4 企业估值理论第24-25页
3 金利科技收购宇瀚光电股权案例介绍第25-32页
    3.1 收购双方概况第25-27页
        3.1.1 收购方金利科技公司简介第25页
        3.1.2 被收购方宇瀚光电公司简介第25-27页
    3.2 金利科技股权收购的特点第27-28页
        3.2.1 收购 100%股权的非同一控制下横向并购第27-28页
        3.2.2 资金来源为超募资金和定向增发第28页
        3.2.3 对赌协议以业绩承诺为主第28页
    3.3 对赌协议应用过程介绍第28-32页
        3.3.1 对赌协议条款设计第28-29页
        3.3.2 宇瀚光电承诺业绩完成情况第29-30页
        3.3.3 金利科技索要补偿面临的困境第30-31页
        3.3.4 双方最终协商的补偿结果第31-32页
4 金利科技收购宇瀚光电股权签署对赌协议的动因及其影响第32-45页
    4.1 金利科技收购宇瀚光电股权签署对赌协议动因第32-34页
        4.1.1 弥补估值方法的不足第32页
        4.1.2 保护收购方利益第32-33页
        4.1.3 信息不对称下减少代理成本第33页
        4.1.4 改善经营状况,拉升股价第33-34页
    4.2 对赌协议对金利科技公司影响第34-45页
        4.2.1 承诺期间合并绩效第34-39页
        4.2.2 信息披露对股价影响第39-41页
        4.2.3 股权结构变化第41-43页
        4.2.4 金利科技公司索赔的成本效益分析第43-45页
5 案例的研究结论与启示第45-51页
    5.1 研究结论第45-48页
        5.1.1 四年收益要求过于短视,市场风险过大抵消激励作用第45-46页
        5.1.2 大额资金集中投入收购项目,风险分散不足第46页
        5.1.3 合并流程耗时过长不利于协议期间内行使股东权利第46-47页
        5.1.4 控制权与经营管理责任划分不明确导致机会主义行为第47页
        5.1.5 追偿面临的法律风险和成本影响对赌协议效力第47-48页
    5.2 案例启示第48-51页
        5.2.1 关注对被收购方的持续调查与监督第48页
        5.2.2 协议条款设计参考平衡计分卡评价体系,兼顾多元化和灵活性第48-49页
        5.2.3 可行条件下收购方式以发行股份为主,视协议履行情况分期支付第49页
        5.2.4 就协议法律效力咨询专家意见,降低法律风险和维权成本第49-50页
        5.2.5 建立特定控制和责任追究制度第50-51页
结语第51-52页
参考文献第52-56页
致谢第56-57页

论文共57页,点击 下载论文
上一篇:美的集团整体上市的协同效应分析
下一篇:绿地集团借壳金丰投资上市的绩效分析