武夷山茶产业合作社发展研究
摘要 | 第7-8页 |
Abstract | 第8-9页 |
1 绪论 | 第10-18页 |
1.1 研究背景 | 第10-11页 |
1.2 研究意义 | 第11页 |
1.3 文献综述 | 第11-16页 |
1.3.1 国外研究状况 | 第11-12页 |
1.3.2 国内研究状况 | 第12-16页 |
1.4 研究方法、数据来源、技术路线 | 第16-18页 |
1.4.1 研究方法 | 第16页 |
1.4.2 数据来源 | 第16-17页 |
1.4.3 技术路线 | 第17-18页 |
2 发展茶产业合作社的理论基础和必要性 | 第18-20页 |
2.1 发展茶产业合作社的理论基础 | 第18页 |
2.2 发展茶产业合作社的必要性 | 第18-20页 |
3 武夷山茶产业合作社发展现状 | 第20-26页 |
3.1 武夷山茶产业现状 | 第20-22页 |
3.1.1 产业规模方面 | 第20页 |
3.1.2 产品质量管理方面 | 第20-21页 |
3.1.3 品牌培育和认知度方面 | 第21页 |
3.1.4 产业带动方面 | 第21-22页 |
3.2 武夷山市茶叶合作社现状 | 第22-23页 |
3.3 合作社产生效应 | 第23-24页 |
3.3.1 促进社员增收 | 第23页 |
3.3.2 提高茶叶品质 | 第23-24页 |
3.3.3 改善生态环境 | 第24页 |
3.3.4 优化销售模式 | 第24页 |
3.4 合作社存在的不足 | 第24-26页 |
3.4.1 服务局限性 | 第24-25页 |
3.4.2 凝聚力不足 | 第25页 |
3.4.3 发展后劲不足 | 第25-26页 |
4 武夷山茶产业合作社发展的SWOT分析 | 第26-31页 |
4.1 优势 | 第26-27页 |
4.1.1 品牌知名度高 | 第26页 |
4.1.2 市场基础良好 | 第26页 |
4.1.3 制作技艺独特 | 第26-27页 |
4.2 劣势 | 第27-28页 |
4.2.1 组织建设滞后 | 第27页 |
4.2.2 人才缺乏 | 第27页 |
4.2.3 资金短缺 | 第27页 |
4.2.4 龙头带动意愿不强 | 第27-28页 |
4.3 机遇 | 第28-29页 |
4.3.1 国内消费水平上升 | 第28页 |
4.3.2 茶产业发展政策优惠 | 第28-29页 |
4.3.3 政府为合作社发展创造有利条件 | 第29页 |
4.4 挑战 | 第29-31页 |
4.4.1 茶叶农残问题 | 第29页 |
4.4.2 外部茶叶冲击 | 第29-30页 |
4.4.3 新型饮料冲击 | 第30页 |
4.4.4 电商模式冲击 | 第30-31页 |
5 以黄村茶叶合作社为例 | 第31-35页 |
5.1 黄村茶叶合作社成立背景 | 第31-32页 |
5.2 黄村茶叶合作社组织结构 | 第32-34页 |
5.3 合作社发挥的职能 | 第34-35页 |
5.3.1 生产服务 | 第34页 |
5.3.2 技术服务 | 第34-35页 |
5.3.3 销售服务 | 第35页 |
6 武夷山茶叶合作社发展对策 | 第35-39页 |
6.1 引导茶农入社 | 第35页 |
6.2 多渠道扩大资金规模 | 第35-36页 |
6.3 规范合作社运行 | 第36-37页 |
6.4 加强技能培训 | 第37页 |
6.5 拓展合作社功能 | 第37页 |
6.6 提升品牌价值 | 第37-38页 |
6.7 促进产业融合 | 第38-39页 |
6.7.1 与旅游业融合 | 第38页 |
6.7.2 与文体产业融合 | 第38-39页 |
6.7.3 与电商产业融合 | 第39页 |
7 结束语 | 第39-41页 |
7.1 主要结论 | 第39-40页 |
7.2 待解决的问题 | 第40-41页 |
参考文献 | 第41-44页 |
致谢 | 第44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