摘要 | 第4-5页 |
Abstract | 第5页 |
1 绪论 | 第9-21页 |
1.1 研究背景 | 第9-11页 |
1.2 国内外研究现状 | 第11-17页 |
1.2.1 溶液再生的国外研究现状 | 第12-13页 |
1.2.2 溶液再生的国内研究现状 | 第13-15页 |
1.2.3 撞击雾化的国内外研究现状 | 第15-17页 |
1.3 课题的提出 | 第17-18页 |
1.4 主要研究内容 | 第18-19页 |
1.5 技术路线及创新点 | 第19-21页 |
2 气液两相传热传质基础理论 | 第21-27页 |
2.1 气液传热传质的基本理论 | 第21-22页 |
2.1.1 薄膜理论 | 第21-22页 |
2.1.2 渗透理论 | 第22页 |
2.1.3 表面更新理论 | 第22页 |
2.2 溶液再生机理 | 第22-26页 |
2.2.1 溶液再生热质传递机理 | 第22-23页 |
2.2.2 溶液再生热质传递过程及方向 | 第23-24页 |
2.2.3 溶液再生热质传递的主要影响因素 | 第24-26页 |
2.3 本章小结 | 第26-27页 |
3 靶式撞击雾化实验装置的构建 | 第27-39页 |
3.1 撞击雾化及气流场的数值分析 | 第27-29页 |
3.1.1 撞击雾化的数值模拟分析 | 第27-29页 |
3.1.2 气流场的数值模拟分析 | 第29页 |
3.2 撞击雾化实验系统的搭建 | 第29-33页 |
3.2.1 撞击雾化室的设计 | 第29-32页 |
3.2.2 主要实验设备 | 第32-33页 |
3.3 测量方法及数据处理 | 第33-37页 |
3.3.1 测量仪器及方法 | 第33-35页 |
3.3.2 空气状态参数的计算 | 第35-36页 |
3.3.3 溶液状态参数的计算 | 第36-37页 |
3.4 实验方案及过程 | 第37-38页 |
3.4.1 实验目的 | 第37页 |
3.4.2 实验工况 | 第37页 |
3.4.3 实验步骤 | 第37-38页 |
3.5 本章小结 | 第38-39页 |
4 溶液再生实验结果及原因分析 | 第39-55页 |
4.1 再生性能的评价指标 | 第39页 |
4.1.1 换热量与全热效率 | 第39页 |
4.1.2 再生量与再生效率 | 第39页 |
4.2 初始参数对再生性能的影响 | 第39-51页 |
4.2.1 溶液入口温度对再生性能的影响 | 第42-45页 |
4.2.2 溶液入口浓度对再生性能的影响 | 第45-46页 |
4.2.3 空气流量对再生性能的影响 | 第46-48页 |
4.2.4 溶液流量对再生性能的影响 | 第48-50页 |
4.2.5 液气比对再生性能的影响 | 第50-51页 |
4.3 再生量和再生效率的数学回归 | 第51-54页 |
4.3.1 再生量回归分析 | 第51-53页 |
4.3.2 再生效率回归分析 | 第53-54页 |
4.4 本章小结 | 第54-55页 |
5 基于体积传热传质系数法的数值模拟与验证 | 第55-68页 |
5.1 再生过程数学模型的建立 | 第55-60页 |
5.2 基本设置及计算流程 | 第60-62页 |
5.2.1 初始条件 | 第60页 |
5.2.2 计算步骤与流程 | 第60-62页 |
5.3 数值求解与实验数据的对比分析 | 第62-67页 |
5.3.1 溶液出口温度与实验数据的对比分析 | 第62-63页 |
5.3.2 出口空气温度与实验数据的对比分析 | 第63页 |
5.3.3 出口空气含湿量与实验数据的对比分析 | 第63-64页 |
5.3.4 换热量及全热效率与实验数据的对比分析 | 第64-66页 |
5.3.5 再生量及再生效率与实验数据的对比分析 | 第66-67页 |
5.4 本章小结 | 第67-68页 |
结论与展望 | 第68-70页 |
致谢 | 第70-71页 |
参考文献 | 第71-77页 |
附录 | 第77-85页 |
附录一 Li Br溶液的基本性质及物性参数计算式 | 第77-80页 |
附录二 实验数据节选 | 第80-81页 |
附录三 多元线性回归程序 | 第81-82页 |
附录四 数值计算程序节选 | 第82-85页 |
符号说明 | 第85-87页 |
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与学位论文内容相关的学术论文及研究成果 | 第87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