| 摘要 | 第4-5页 |
| Abstract | 第5-6页 |
| 1 绪论 | 第10-24页 |
| 1.1 甲醛污染现状及处理技术 | 第10-17页 |
| 1.1.1 甲醛的性质、来源及危害 | 第10-11页 |
| 1.1.2 甲醛消除技术 | 第11-13页 |
| 1.1.3 甲醛催化氧化研究进展 | 第13-17页 |
| 1.2 羟基磷灰石概述 | 第17-22页 |
| 1.2.1 羟基磷灰石结构 | 第17-18页 |
| 1.2.2 羟基磷灰石在催化领域的应用 | 第18-20页 |
| 1.2.3 羟基磷灰石改性 | 第20-22页 |
| 1.3 本论文的设计与研究内容 | 第22-24页 |
| 2 实验部分 | 第24-28页 |
| 2.1 化学试剂与实验仪器 | 第24-25页 |
| 2.2 催化剂制备 | 第25页 |
| 2.3 催化剂表征 | 第25-27页 |
| 2.3.1 X-射线衍射测试(XRD) | 第25页 |
| 2.3.2 比表面积测试(BET) | 第25-26页 |
| 2.3.3 程序升温还原(H_2-TPR) | 第26页 |
| 2.3.4 扫描电镜测试(SEM) | 第26页 |
| 2.3.5 傅里叶红外光谱(FTIR) | 第26页 |
| 2.3.6 热重分析(TG/DTG) | 第26页 |
| 2.3.7 电子顺磁共振(EPR) | 第26页 |
| 2.3.8 电感耦合等离子体光谱测试(ICP) | 第26页 |
| 2.3.9 X-射线光电子能谱(XPS) | 第26-27页 |
| 2.4 催化剂活性评价 | 第27-28页 |
| 3 有机改性羟基磷灰石的甲醛催化氧化性能研究 | 第28-38页 |
| 3.1 引言 | 第28页 |
| 3.2 催化剂活性 | 第28-29页 |
| 3.3 催化剂结构及表面性质 | 第29-33页 |
| 3.3.1 XRD(晶体结构)及FTIR(表面基团) | 第29-31页 |
| 3.3.2 SEM(直观形貌)及BET(比表面积、孔结构) | 第31-33页 |
| 3.4 有机改性HAP结构与活性的关系 | 第33-34页 |
| 3.5 柠檬酸钠改性对HAP结构的影响 | 第34-37页 |
| 3.6 小结 | 第37-38页 |
| 4 金属掺杂羟基磷灰石的甲醛催化氧化性能研究 | 第38-48页 |
| 4.1 引言 | 第38页 |
| 4.2 Co、Mn、Cu掺杂HAP的催化活性 | 第38-39页 |
| 4.3 Cu掺杂HAP的不同制备方法及其中Cu的物种与落位 | 第39-46页 |
| 4.3.1 催化剂制备 | 第39页 |
| 4.3.2 Cu的物种与落位 | 第39-43页 |
| 4 3.3 Cu的物种、落位总结及其与制备过程的关系 | 第43-46页 |
| 4.4 Cu物种、落位与催化剂活性的关系 | 第46-47页 |
| 4.5 小结 | 第47-48页 |
| 5 CuHAP-IE的不同制备条件对其催化性能的影响 | 第48-58页 |
| 5.1 引言 | 第48页 |
| 5.2 离子交换浓度对CuHAP-IE催化性能的影响 | 第48-50页 |
| 5.2.1 催化剂制备 | 第48页 |
| 5.2.2 催化剂活性 | 第48-49页 |
| 5.2.3 Cu物种及落位 | 第49-50页 |
| 5.3 离子交换次数对CuHAP-IE催化性能的影响 | 第50-52页 |
| 5.3.1 催化剂制备 | 第50页 |
| 5.3.2 催化剂活性 | 第50页 |
| 5.3.3 Cu的物种及落位 | 第50-52页 |
| 5.4 离子交换温度对CuHAP-IE催化性能的影响 | 第52-53页 |
| 5.4.1 催化剂制备 | 第52页 |
| 5.4.2 催化剂活性 | 第52页 |
| 5.4.3 Cu物种及落位 | 第52-53页 |
| 5.5 离子交换条件的具体影响 | 第53-57页 |
| 5.5.1 Cu含量、物种及落位 | 第54-57页 |
| 5.5.2 活性位的确定 | 第57页 |
| 5.6 小结 | 第57-58页 |
| 结论 | 第58-59页 |
| 参考文献 | 第59-66页 |
|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学术论文情况 | 第66-67页 |
| 致谢 | 第67-68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