摘要 | 第4-5页 |
Abstract | 第5页 |
1 绪论 | 第9-17页 |
1.1 研究背景及意义 | 第9-12页 |
1.1.1 研究背景 | 第9-11页 |
1.1.2 研究目的 | 第11页 |
1.1.3 研究意义 | 第11-12页 |
1.2 建设工程合同纠纷解决机制研究现状 | 第12-14页 |
1.3 研究内容方法和技术路线 | 第14-16页 |
1.3.1 研究内容 | 第14页 |
1.3.2 研究方法与工具 | 第14-15页 |
1.3.3 技术路线 | 第15-16页 |
1.4 主要创新点 | 第16-17页 |
2 相关理论综述 | 第17-26页 |
2.1 法经济学理论与纠纷解决分析 | 第17-21页 |
2.1.1 法经济学的历史沿革 | 第17-18页 |
2.1.2 法经济学的涵义 | 第18页 |
2.1.3 法经济学分析方法 | 第18-19页 |
2.1.4 基于法经济学理论的纠纷解决研究现状 | 第19-21页 |
2.2 鲁宾斯坦讨价还价理论与纠纷解决分析 | 第21-25页 |
2.2.1 讨价还价理论 | 第21-23页 |
2.2.2 鲁宾斯坦讨价还价模型 | 第23-25页 |
2.2.3 基于鲁宾斯坦讨价还价理论的纠纷解决研究现状 | 第25页 |
2.3 本章小结 | 第25-26页 |
3 建设工程合同纠纷及解决方式 | 第26-34页 |
3.1 建设工程合同纠纷的特征 | 第26-27页 |
3.2 建设工程合同纠纷产生的原因 | 第27-28页 |
3.3 我国常用纠纷解决方式的特征 | 第28-31页 |
3.3.1 协商 | 第28页 |
3.3.2 调解 | 第28-29页 |
3.3.3 仲裁 | 第29-30页 |
3.3.4 诉讼 | 第30-31页 |
3.4 我国建设工程合同纠纷解决的外部制度 | 第31-33页 |
3.5 本章小结 | 第33-34页 |
4 建设工程合同纠纷解决方式选择的影响因素分析 | 第34-48页 |
4.1 建设工程合同纠纷解决方式选择的影响因素 | 第34页 |
4.2 问卷设计与调查 | 第34-37页 |
4.2.1 问卷设计 | 第34-36页 |
4.2.2 问卷发放与回收 | 第36-37页 |
4.3 数据分析 | 第37-43页 |
4.3.1 描述性统计分析 | 第37-38页 |
4.3.2 因子分析 | 第38-41页 |
4.3.3 因子排名 | 第41-42页 |
4.3.4 结果 | 第42-43页 |
4.4 讨论 | 第43-47页 |
4.4.1 建设工程领域存在的问题 | 第43-45页 |
4.4.2 常用纠纷解决方式在现实中的应用及原因分析 | 第45-47页 |
4.5 本章小结 | 第47-48页 |
5 基于鲁宾斯坦讨价还价理论的工程合同纠纷协商解决机制 | 第48-56页 |
5.1 我国建设工程合同纠纷解决程序 | 第48-49页 |
5.2 基本模型 | 第49-53页 |
5.2.1 基本假设 | 第49-51页 |
5.2.2 均衡解 | 第51-53页 |
5.3 第三方调解对协商的影响 | 第53-55页 |
5.4 本章小结 | 第55-56页 |
6 结论与展望 | 第56-58页 |
6.1 结论 | 第56-57页 |
6.2 研究的不足与展望 | 第57-58页 |
参考文献 | 第58-63页 |
附录A 影响建设工程纠纷解决方式选择的因素问卷调查 | 第63-66页 |
附录B 建设工程纠纷解决方式选择的影响因素重要性评价样本数据 | 第66-70页 |
附录C 相关系数表 | 第70-72页 |
附录D 解释方差总和 | 第72-73页 |
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学术论文情况 | 第73-74页 |
致谢 | 第74-75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