致谢 | 第3-4页 |
目录 | 第4-6页 |
摘要 | 第6-7页 |
1. 文献综述 | 第7-18页 |
1.1. 研究背景 | 第7-8页 |
1.2 城市意象的定义及相关概念 | 第8-9页 |
1.2.1 城市意象的定义 | 第8-9页 |
1.2.2 城市意象的构成要素 | 第9页 |
1.3 认知地图 | 第9-10页 |
1.4 影响城市意象形成的因素 | 第10页 |
1.4.1 影响城市意象形成的客观因素——意象要素的表象特征 | 第10页 |
1.4.2 影响城市意象形成的主观因素-----居民的个性特征 | 第10页 |
1.4.3 影响城市意象形成的中介因素-----观察城市的方式 | 第10页 |
1.5 国内外研究进展 | 第10-18页 |
1.5.1 结构性城市意象研究 | 第11-13页 |
1.5.2 评估性城市意象研究 | 第13页 |
1.5.3 城市意象规划实践 | 第13-14页 |
1.5.4 国内外研究简评 | 第14页 |
1.5.5 城市意象研究及其局限性 | 第14-16页 |
1.5.6 城市意象的社会文化差异 | 第16-18页 |
2. 引言 | 第18-21页 |
2.1 研究目的 | 第18-19页 |
2.2 研究意义 | 第19-21页 |
2.2.1 解读洛阳、把握城市形象 | 第19页 |
2.2.2 提高城市品质与文化资本 | 第19页 |
2.2.3 深化城市设计内涵 | 第19-21页 |
3 材料和方法 | 第21-24页 |
3.1 研究区概况 | 第21页 |
3.2 研究内容 | 第21页 |
3.3 研究区域范围 | 第21-22页 |
3.4 研究方法 | 第22-23页 |
3.4.1 文献分析 | 第22页 |
3.4.2 问卷调查 | 第22-23页 |
3.4.3 统计分析 | 第23页 |
3.5 技术路线 | 第23-24页 |
4. 结果与分析 | 第24-43页 |
4.1 照片辨认及结果分析 | 第24-26页 |
4.2 认知地图及结果分析 | 第26-31页 |
4.2.1 道路 | 第26-28页 |
4.2.2 标志 | 第28页 |
4.2.3 节点 | 第28-29页 |
4.2.4 区域 | 第29-30页 |
4.2.5 边界 | 第30-31页 |
4.3 问卷调查及结果分析 | 第31-34页 |
4.3.1 洛阳近代城市意象调查结果分析 | 第31-32页 |
4.3.2 洛阳总体城市意象调查结果分析 | 第32-34页 |
4.4 强化洛阳城市意向的建议 | 第34-43页 |
4.4.1 遵循层次性和特色化原则 | 第34页 |
4.4.2 加强城市总体意象特征 | 第34-38页 |
4.4.3 优化城市意象构成要素 | 第38-43页 |
5. 结论与讨论 | 第43-45页 |
5.1 研究结论 | 第43-44页 |
5.1.1 道路意象呈网格状,空间分布不均 | 第43页 |
5.1.2 边界意象呈“带状+楔形”型的空间结构 | 第43页 |
5.1.3 区域意象由多个特征明显的城市功能区构成 | 第43页 |
5.1.4 节点要素沿“十字“布局,集中分布于洛河以北的主要道路沿线 | 第43页 |
5.1.5 标志物要素主要分布在中州路与开元大道两侧 | 第43页 |
5.1.6 总体意象结构清晰,城市意象要素分布不平衡 | 第43-44页 |
5.1.7 居民空间认知水平总体不高 | 第44页 |
5.2 讨论 | 第44-45页 |
参考文献 | 第45-47页 |
Abstract | 第47-49页 |
附录:洛阳城市总体意象调查问卷 | 第49-56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