环境法律责任制度的反思与重构
论文创新点 | 第5-11页 |
中文摘要 | 第11-13页 |
ABSTRACT | 第13-15页 |
引论 | 第16-25页 |
一、选题背景与研究目的 | 第16-17页 |
二、国内外研究现状综述 | 第17-20页 |
三、研究进路与主要内容 | 第20-23页 |
四、研究方法 | 第23-25页 |
第一章 环境法律责任概述 | 第25-51页 |
第一节 环境法律责任的概念与性质 | 第25-31页 |
一、环境法律责任是一项法律制度 | 第25-28页 |
二、环境法律责任的内在属性 | 第28-29页 |
三、环境法律责任的逻辑形式 | 第29-31页 |
第二节 环境法律责任制度的结构 | 第31-36页 |
一、环境法律责任的确立 | 第32-34页 |
二、环境法律责任的分配 | 第34-36页 |
第三节 国内外环境法律责任的制度概览 | 第36-47页 |
一、德国的环境法律责任制度 | 第36-38页 |
二、美国的环境法律责任制度 | 第38-39页 |
三、欧盟的环境法律责任制度 | 第39-43页 |
四、日本的环境法律责任制度 | 第43-44页 |
五、中国的环境法律责任制度 | 第44-47页 |
第四节 环境法律责任制度的发展 | 第47-51页 |
一、从人类中心主义到生态中心主义的责任理念发展 | 第47-48页 |
二、从公害救济到可持续发展的责任定位变化 | 第48-49页 |
三、从具体利益到抽象利益的利益保护的嬗变 | 第49页 |
四、从主观归责到客观归责的责任基础的变更 | 第49-51页 |
第二章 对现行环境法律责任制度的评价:面向与问题 | 第51-84页 |
第一节 环境法律责任调整的利益 | 第51-61页 |
一、环境利益的两种理解 | 第51-53页 |
二、偏重环境私人利益调整的环境法律责任现状 | 第53-57页 |
三、侧重调整环境私人利益的环境法律责任的片面性 | 第57-59页 |
四、调整环境公共利益的环境法律责任的初步发展 | 第59-61页 |
五、环境利益竞合状态下的环境法律责任回应 | 第61页 |
第二节 环境法律责任的功能定位 | 第61-68页 |
一、惩罚性环境法律责任的瓶颈 | 第61-63页 |
二、填补性环境法律责任的局限 | 第63-67页 |
三、预防性环境法律责任的淡薄 | 第67-68页 |
第三节 环境法律责任的责任主体 | 第68-72页 |
一、个人和企业责任:污染者负担原则的局限 | 第68-71页 |
二、政府责任:外部控制与内部自律的失衡 | 第71-72页 |
第四节 环境法律责任的责任分配 | 第72-75页 |
一、环境法律责任的责任分配途径 | 第72页 |
二、环境法律责任个体分配的困境 | 第72-73页 |
三、环境法律责任分配的社会化转向 | 第73-75页 |
第五节 环境法律责任的实现程序 | 第75-84页 |
一、国内环境法律责任实现程序的发展 | 第75-79页 |
二、国外环境法律责任实现程序的探索 | 第79-80页 |
三、现行环境法律责任实现程序的症结 | 第80-84页 |
第三章 对现行环境法律责任制度的反思:建构与运行 | 第84-108页 |
第一节 反思的视角选择 | 第84-87页 |
一、实践理性的视角 | 第84-85页 |
二、制度法学的视角 | 第85-86页 |
三、理论话题的现实关怀:制度法学与实践理性的关系 | 第86-87页 |
第二节 环境法律责任的规范实践 | 第87-96页 |
一、制度输入:影响责任设置的外部因素 | 第88-94页 |
二、制度输出:内在逻辑的现实展现 | 第94-96页 |
第三节 环境法律责任的应用实践 | 第96-104页 |
一、环境法律责任追究的案件的总体情况 | 第96-97页 |
二、环境法律责任应用实践的典型案例 | 第97-100页 |
三、环境法律责任应用实践的重点问题 | 第100-102页 |
四、环境法律责任制度应用实践的阻力 | 第102-104页 |
第四节 环境法律责任的根本性缺陷 | 第104-108页 |
一、环境法律责任目的定位上的偏差 | 第104-105页 |
二、环境法律责任利益表达上的片面 | 第105-106页 |
三、环境法律责任价值选择上的偏失 | 第106-108页 |
第四章 环境法律责任制度的重构:理路与框架 | 第108-128页 |
第一节 预防与分配:环境法律责任的制度定位 | 第108-113页 |
一、环境风险防范的制度定位 | 第108-109页 |
二、预防性责任为主的体系建构 | 第109-111页 |
三、分配环境损害的责任展开 | 第111-113页 |
第二节 优先与倾斜:环境法律责任利益调整的序位 | 第113-116页 |
一、环境利益的共性理解 | 第113-114页 |
二、生存性环境利益的优位 | 第114-115页 |
三、发展性环境利益的确认 | 第115-116页 |
第三节 行为与状态:环境法律责任的主体判断 | 第116-120页 |
一、行为所致环境损害之主体确定 | 第117页 |
二、环境状态变化所致危险之主体确定 | 第117-120页 |
三、行为责任与状态责任之竞合 | 第120页 |
第四节 转移与引导:环境法律责任的分配 | 第120-124页 |
一、环境法律责任个体化分配的转移 | 第120-123页 |
二、环境法律责任社会化分配的深化 | 第123-124页 |
第五节 环境法律责任的实现程序 | 第124-128页 |
一、环境司法审判的专业性提升 | 第124-125页 |
二、环境程序的公众参与性保障 | 第125-128页 |
第五章 环境法律责任制度的重构:方法与方案 | 第128-140页 |
第一节 环境法律责任制度的进化 | 第128-134页 |
一、传统部门法责任的扬弃 | 第128-129页 |
二、跨部门法责任的沟通与协调 | 第129-130页 |
三、环境民事责任的拓展 | 第130-131页 |
四、环境行政责任的深化 | 第131-132页 |
五、环境刑事责任的强化 | 第132-134页 |
第二节 环境法律责任制度的创新 | 第134-137页 |
一、环境法的代际发展与环境法律责任的更新 | 第134-135页 |
二、民事责任方式的叠加适用 | 第135-137页 |
三、多种责任的融合 | 第137页 |
第三节 环境法律责任制度的移植 | 第137-140页 |
一、环境法律责任立法模式的借鉴 | 第138页 |
二、环境法律责任的具体措施借鉴 | 第138-140页 |
结语 | 第140-142页 |
参考文献 | 第142-159页 |
攻博期间发表的科研成果 | 第159-160页 |
致谢及基金资助 | 第160-162页 |